精选刘基墓地119句

刘基墓

1、刘基墓图片

(1)、刘基刚刚入伙,资历浅,他不想驳众臣的面子,见朱元璋主动询问他,他有底气了,于是,他便积极地毫无客气地提出了他的建议:“对主降者和欲逃者,应先杀之,以定军心,鼓舞士气!”众臣默然,被他的严厉主张镇住了。

(2)、除了“西陵墓”,还有人曾在国内发现了十多处疑似刘基墓的地方。如在西坑畲族镇黄坑村石马坟,有人发现了“明开国文臣刘公墓”的墓碑;而在文成县的黄坦、西坑、七甲寺等地,亦有人发现有刘基之墓,只是只有墓,没有碑,难以证明。后来有人在山西的平遥、江苏的苏州、江西等地,也看到过刘基墓。不过有人怀疑这些墓只是后人对刘伯温的怀念,刘伯温的真身墓应该在他的故里南田镇。

(3)、这就是刘伯温所提出的“先陈后张”的作战策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这一策略非常赞同,他不再犹疑不决了,立即决定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据说,刘伯温留下了《时务十八策》,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的策略建议,如果还能找到《时务十八策》,这“先陈后张”的建议一定是其中的重要计策。刘伯温的这一高瞻远瞩的计策堪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相媲美,都是助朱元璋平定列强、夺取天下、建立明王朝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谋略。

(4)、朱元璋根据当时的局势,也是比较倾向于采用这一策略,先打击陈友谅。

(5)、在朱元璋征战天下时,他身边有两位谋士对朱元璋的贡献最大,一位是朱升,另一位是刘基。

(6)、据有关资料记载,现位于浙江文成县西陵村夏山的刘基墓,有一块刻着“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的石碑,但这“西陵墓”原没有碑,这碑是刘基第二十世孙刘耀东于民国立的。据说他是根据《明史》中“公之子琏、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于其乡夏山之原”的记载,到西陵村夏山的山坡上找到了这块墓地,当时这墓已被人占为耕地,经多次对簿公堂后,才最终要回。因墓前无碑,他只好重新立碑。因而这“西陵墓”里葬的到底是不是刘伯温?无从考证。

(7)、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8)、考古人员在挖掘过程中,意外地在冶炼址上发现了两具遗骸,送到北京鉴定,是800年前的遗骸。一男一女,在女性头上发现一枚金钗和一枚头饰。

(9)、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林景熙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

(10)、有的版本说,刘伯温拆武侯祠牌匾,把它弄断了,里面飘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还有的版本说,诸葛亮在牌匾后留下的字是“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不管写的是什么,都漏洞百出,毫无依据。

(11)、唐朝时,三国的永安宫变成了县衙大堂。当时的县令是叫许由,此人喜欢看一些杂谈野史,有一次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自己衙门大堂之下就是刘备的墓,贪财的他便生出了歪点子,想进去弄点宝贝花花。

(12)、这里不仅有平民的墓,同时也有贵族的墓。因为这里在中国古代曾经诞生过很多的政权,包括鲜卑慕容氏建立的燕政权、高句丽、渤海国、辽和清。

(13)、主要还是因为诸葛亮名声太大了。诸葛亮最善用计,机关消息样样精通。他凭着几块石头就能弄个‘八阵图“出来,困住陆逊十万大军,还有什么他做不到的?

(14)、刘伯温说,如果诸葛亮比我厉害,他会知道他死后会有我刘伯温掘他的墓吗?如果他能料到,我会在他坟前磕一千个响头。

(15)、旅客因居民身份证丢失、补票后,又找到居民身份证的,列车确认后开具客运记录交旅客,旅客持客运记录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到下车站退票窗口退还后补车票,不收退票费。客运记录应填写旅客居民身份证号码、姓名、席位等有关内容。

(16)、策十六:军队所到之处,给与百姓田产,使得百姓归附,而后编订户籍,实行保甲制度。

(17)、其文主要以《时务十八策》为例。在朱元璋尚还弱小时,就给他规划了一个发展方向。

(18)、结果800年后,朱元璋为自己的陵墓选址,一眼就看中了钟山独龙岗。这便有了800年前的朱和尚给800年后的朱和尚让龙穴的传说。

(19)、此时的局势,朱元璋已经拥有了更强的实力,开始由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当然,他所面对的强敌仍然是陈友谅与张士诚。

(20)、据所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仰及工农业贸易等,是珍贵的国际历史文献,有法、英、日文等多种译注本。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

2、刘基墓地

(1)、此外,长白山地区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被高句丽占领,所以山下还有大量的高句丽王室成员墓。高句丽极盛时,势力最远达到了中国东北松花江流域。可惜高句丽最后亡于大唐,享国600余年。

(2)、天监13年(514年)冬天,宝志禅师在台城后面堂里对别人说:“菩萨要走了。”结果不到10天,他就真的无病而终。至于他死时究竟多少岁,已经无人知晓,因为他到了50多岁的光景,就不见衰老了。宝志禅师临死前,点上一支蜡烛,交给了后屋的守门人吴庆。吴庆奏禀梁武帝。结果梁武帝叹道:“大师不再留在人间了。给你‘烛’的用意,是要你把后事‘嘱’与我啊!”于是以隆重的殡葬礼仪,将宝志禅师的遗体安葬在钟山独龙岗上,并在墓地建了开善寺(后来的蒋山寺),敕令陆倕在坟前制作墓志铭,王筠在寺门内刻写碑文。

(3)、那么,刘伯温之墓到底有没有36座?现在又发现了多少座呢?

(4)、诸葛亮算定,五百年后会有位叫许由的人会来盗宝,于是留下了这张纸条。

(5)、“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6)、在朱元璋占领应天(南京)之后,当时天下主要由三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分而据之,朱元璋以应天为战略要地,着力于争夺天下。当时,他有两个强大的对手,一个是张士诚,他占据通州(今江苏南通)、常熟、松江、常州等地,定都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成了江南一带强大势力集团;另一个是陈友谅,他占领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在太平(今安徽繁昌、芜湖一带)称自称为皇帝。

(7)、策六:要朱元璋轻徭役,以元朝无道告诫朱元璋,得民心在着得天下。

(8)、从这两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刘伯温是人不是神。他与诸葛亮一样是深谋远虑的大智谋家,身怀帝王之术而成就了一番伟业的历史人物,能掐会算,预知未来都是传说。

(9)、下棋的其中一人问道,你喝酒吗?来喝一杯。盗墓贼迷迷糊糊的喝了那人递上的酒。

(10)、策十七:兴教育,尊师重道,以儒家文治整顿社会风气。

(11)、这个马前课我也曾经学习过,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或许,这是神仙级别高人所玩的游戏罢。《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倒是记载了能掐会算的高人,此人名叫管辂,他算准了夏侯渊被斩定军山的事情,还掐对了曹爽被杀,确实很神。

(12)、中举志之后,刘基曾闲居几年,后又在元朝为官,最后因对元朝腐败昏聩政治不满,辞官归故里,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应邀进入朱元璋占据的应天(今南京),成为朱元璋的谋臣。

(13)、考古专家认为张家窑之墓应该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之墓。史记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蓉也葬在了长白山地区。 总之,长白山下关于云顶天宫之说完全是虚构的,但是古代国王之墓是确实有。

(14)、可是,刘伯温却不赞同朱元璋和他的多数臣僚们的看法,他提出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征战策略。刘伯温向朱元璋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张士诚虽在平江建都,成江南霸主,但他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想着固守江南,自守自保,绝不会主动出兵应天的。对于张士诚这样固地自守的一方强主,不足为虑,现在没有必要出兵去对付他,以后再慢慢收拾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了,他实力相对强一些,而且他素有野心,一直想抢夺天下,如今占据长江上游,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朱家军,又想报应天兵败之仇,直接对应天构成很大威胁,如果朱家军率兵下江南,去打击平江的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趁朱家军离开应天时,从长江上游挥师东下,乘虚进攻应天。所以,先追击陈友谅,张士诚未必定敢轻易来犯应天。

(15)、此时,朱元璋见决战的机会来了,他率主力赴鄱阳湖,与陈友谅在鄱阳湖鏖战,双方拼死厮杀,皆死伤惨重。战局到了关键时刻,刘伯温及时向朱元璋献策,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把陈友谅困在湖内。陈友谅被困鄱阳湖,粮草接济不上,只好率兵四处突围,但皆被堵杀,陈友谅在突围时战死,彻底结束了他的皇帝梦。

(16)、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虽有些太神了,但是,刘伯温确实是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他对诗文尤为精通,水平极高,他的诗文古朴雄放,勇于抨击官场腐败政治,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诚意伯文集》历来为文人说推崇。

(17)、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奉节县令逃之夭夭,有一个盗贼乘机把刘备墓挖开了。

(18)、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

(19)、周去非,字直夫,生卒年:1134~1189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行己族孙。南宋地理学家。隆兴元年进士。历钦江教授,淳熙中,通判静江府。 (1)  1178年,所著《岭外代答》出版,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

(20)、策一:告诉朱元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要他修身修德。

3、刘基墓被盗

(1)、长子:刘琏,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2)、策十二:大力打击鸡鸣狗盗之辈,使得百姓安居从事生产,与民休养生息,才能长治久安。

(3)、刘基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4)、绿野老道偏好这方面的神秘术,很早就得到了这两部著名预言书。这两部预言书有一个共同特点,一半准确,一半不知所云。我想,准确与含糊其辞之间,就是成书的时间。很明显,这两部书是后人伪托的,无论你怎样解析,清中期以后的预言都不可能出现“滔滔洪水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竟然连历史事件人物的姓名都准确无误的预测出来的情况。比较搞笑的是,有的版本中竟然连清朝的官服都准确的预言出来了(见第十二象),难道真有这样通天彻地之人?

(5)、策十八:适时适度,不能一味的以力服人,因势利导。

(6)、那么,面对着强弱有所不同的两股势力,该如何用兵呢?拥有进攻实力的朱元璋该优先进攻哪一股敌人呢?朱元璋身边的文武大臣对此的意见分歧很大。

(7)、最大的张冠李戴事件,就是把周瑜火烧赤壁的功劳算在了诸葛亮的身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明明说的是周瑜,罗贯中却安在了诸葛亮身上。这一段历史中,罗贯中还讲了一个借东风的故事,简直神化了诸葛亮有呼风唤雨的本事。湖北电视台《诸葛亮》在表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处理得比较恰当。为确定火烧战船的进攻时间,诸葛亮遍访农夫、渔夫,反复观测天象,做了一次很准确的东南风天气预报,哪有呼风唤雨的神人?当然,用相关预测法占卜,却也能推测出天气状况,高明的预测师算得还真准确。

(8)、长子:刘琏,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9)、吓得他撒腿就跑,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刘备墓的主意了。(见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尸穸》卷十三)。 “近有盗,发蜀先主墓。墓穴,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与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 当然,认为惠陵才是刘备真正的陵墓的人还是占多数。可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一直没人敢动惠陵呢?

(10)、策十:耕战一体,兵民一体。闲事耕作,战时打仗。

(11)、而诸葛亮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难道他知道后人要给他建祠,便自己预制了牌匾,在背后写了一行字?

(12)、盗墓贼刚到墓外,盗洞口就合上了。再一看手上的玉带,竟然是一条大蛇。

(13)、刘伯温越想越不服气,干脆找来笔墨,在武侯祠的墙上写了十四个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写罢,颇有点得意。于是走出武侯祠,准备重新上路。但当他回头看了一眼悬挂在们楹上的“武侯祠”牌匾时,心里又不舒服了,便叫士兵把这块牌匾拆下来,明显有踢馆的意思。而当士兵拆下牌匾后,发现背面有一行字,写的是:“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刘伯温大吃一惊,立即滚鞍下马,拜伏于地,磕头不止。

(14)、江心屿,位于温州市鹿城区瓯江中,为冲积型岛屿,形成时间史无记载。江心屿成为游览胜地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历代名人都曾在岛上留下足迹,赋有诗文。主要景点有文信国公祠、东塔、浩然楼、谢公亭、来雪亭、凌云桥、澄鲜阁、共青湖、情人岛等。

(15)、朱元璋一锤定音,于是朱元璋开始将蒋山寺和旁边的志公塔都给移走,给蒋山寺迁去了东岗,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帝陵安排在了这里。

(16)、 各个帝王为了防止自己身后不安,都会想尽方法来预防盗墓贼,有的大打迷踪拳,比如曹操就有七十二个疑塚;有的干脆不告诉你在哪里,让你找不到,比如成吉思汗陵,到现在都不知道在哪里;有的里面遍设机关,让你不敢进来,据说秦始皇陵就有大量水银防护。。。。

(17)、时间上的大漏洞,证明这就是个传说诸葛亮去世的时间是公元234年,大明朝建立是公元1368年,中间差了至少1134年,何来诸葛亮身后500年的刘伯温?

(18)、宝志禅师,南京本地人,7岁出家。住江东道林寺,修习禅学。

(19)、第二点原因是朱元璋疑心非常重,就像蓝玉战功赫赫,因为不懂避让不会谦和,做了许多让朱元璋有意见的事,最终因可能造反私通蒙古被朱元璋处死了,李善长也是因为不动收敛。而朱元璋一直对他的皇位、他手中的权利感到威胁,所以会不断肃清那些有威胁到他的人。而刘伯温有意退让,在朱元璋对其有怀疑时选择告老还乡,怕朱元璋还有疑虑,还留下了自己的儿子在朝里。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

(20)、至于宝志禅师真正的陵墓,实际上在南唐保大(943~957)年间,就已经人发现了。伏龟山屺,得石函中有铭云:“天监十四年(515)秋八月,葬宝公于是。"至于后来究竟有没有人再动过,于史无载。

4、刘基墓风水

(1)、根据史籍记载,刘伯温的未卜先知之能大概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2)、实情应非如此。当陈友谅攻陷太平,势力大涨时,朱元璋的众臣诸将多是提请“议降”或“议奔”,唯有刘伯温“张目不言”,于是朱元璋召刘伯温入内室问计。后来按计大破陈友谅的朱元璋想“以克敌赏赏基”,却依然被刘伯温拒绝。第一次拒绝可说是因“无功不受”,第二次已立下大功,却仍然拒赏,这就隐含深意了。或许刘伯温出山助朱元璋并不是为了功名利,而是因他早算出朱元璋是“天命之人”,他只是把出山助朱元璋成就帝业当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当初“韩林儿称宋”,朱元璋“遥奉之”时,刘伯温才“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也就是告诉朱元璋,他才是“天命之人”。

(3)、许由看到纸条,吓得面无人色,赶紧给长明灯添满油,掩好盗洞,退了出来。自此再也不敢想歪点子了。后来他为官清正,不收昧心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清官。

(4)、所以这些神奇的事情被验证之后,齐武帝改变了策略,把他接到了宫里软禁起来,但是又有人在景阳山上发现了宝志禅师。反正类似的事情很多,宝志禅师似乎能在同时出现于很多不同的场合,所以宝志禅师的名声也很大。

(5)、电影《盗墓笔记》演示出在长白山下有一处墓地,就是东夏国国王之墓。影片还说这座墓地原本是东夏国国主的墓地,但是经过明朝初期的鬼斧神匠汪藏海的修建改造变成为了他自己的归属地——云顶天宫,就是悬浮在天上的殿宇,其辉煌壮丽之至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6)、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其实是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汉族是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刘伯温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其实是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着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浙江青田县南田(现属温州文成县)人,故时人其实是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是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他的谥号文成,后人又是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7)、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将中国高铁定义为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所有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统一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

(8)、《明史·刘基传》记载,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罪,刘伯温要严厉惩治于他。李彬却与丞相李善长关系非常好,李善长指令御史台暂缓办理这个案子。但是,刘伯温快马疾驰请示御驾亲征的朱元璋,得到朱元璋批示后,刘伯温处斩了李彬。

(9)、渤海国,建立于公元698年,灭亡于公元926年,享国228年,是唐的属国,对于保护唐朝边疆地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0)、刘伯温所留下的预言书是《烧饼歌》。说来也颇有意思,史上有名的预言书好像起名都很随意。如三国的诸葛亮出征前爱在马前占卜,他的预言就称《马前课》;唐朝的李淳风在预测过程中因被人推背而停下,就叫《推背图》;而刘伯温的《烧饼歌》,却因进见正碰到朱元璋吃烧饼而得名。据《烧饼歌》记载——

(11)、策十五: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要独断专行。众志成城方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12)、策七:任用贤能,以桀纣为例,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士族得归附。

(13)、刘伯温一看立马冷汗直流,原来诸葛亮在千百年以前就算到了自己会来着,提前留下了石碑警告自己,看来诸葛亮的智慧无人能比啊。

(14)、第一点原因是刘伯温神机妙算,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然辅佐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可是正是因为他才能高于朱元璋,神机妙算,让朱元璋十分忌惮。就连他死后,朱元璋会挖掘他的陵墓断了他的龙脉,这一点他生前都算到了,所以在墓中放了一本《大明律》,上面有一条是“开棺见尸者死”,这让朱元璋很羞愧。不仅算好了身前事,连死后事都算准了,这让帝王如何能不忌惮。

(15)、由于东夏国存在时间极短,前后不到二十年,留下的历史古籍又大多毁于战火,所以长白山中的墓葬就成为了研究东夏国最好的资料来源。

(16)、宝志禅师用送人“蜡烛”的方式,叮嘱梁武帝别忘记当初约定,把自己葬在钟山独龙岗上。

(17)、800年后的朱和尚比较好理解,因为朱元璋在自己的青年时期曾经在家乡壕州的皇觉寺剃度出家。所以朱元璋就是这个800年后的朱和尚。

(18)、所以,诸葛亮是被神化了的智谋家,预知到大明朝的事情,只能是一个美好的传说罢了,当不得真。

(19)、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依照刘伯温的战略计策,亲率水陆大军沿长江而上,开启了他西征陈友谅的关键战役。朱家军先是进攻安庆,但安庆防守严密,久攻难下。此时,刘伯温已经知道,陈友谅是以重兵在驻防安庆,而他在应天之战后所占据的新巢穴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成兵力很弱,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暂时放弃对安庆的围攻,率兵绕道去攻击江州。

(20)、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5、刘基墓志铭

(1)、如果说朱升的贡献主要是战略性的策略方面,那么,刘基性的贡献却是在于根据当时现实的战局形势所提出的有针对性、很实用的策略建议。

(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称刘基把刘基比作汉初的张良,称刘基为“吾之张子房也”。他对刘基的评价极高,他说:“(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明史·卷一百列传第十六》)

(3)、策五:说陈友谅杀主自立,属于篡位,来历不正,不得信任

(4)、许由举灯,顺梯而下,摸进了刘备墓内。许由乐坏了,心想这下发大财了,正打算撬开棺材盖取宝,在棺材前看到了一张纸条,上面有十六个字:“许由许由,无冤无仇。私开吾墓,罚汝上油”。纸条背面还有四个字:“速回不死”。许由的心扑通一下沉了下去,刘皇叔都死了多少年了,怎么墓里有自己的名字?还知道自己会进来?原来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当代学者蔡元培评价刘基说:“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参看《一代伟人,名垂千古》《中国刘基网》2008-12-01)

(6)、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论起智慧,什么才是智慧?我认为智慧是全方位的,不仅仅体现在战略、谋略上,还要会为人、处事懂政治,毕竟智慧需要平台来施展。所以我认为在智慧上诸葛亮更胜一筹。以下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刘基我们都知道刘基是大明朝的开国元勋。那他究竟为大明朝的开国立下了多少功劳?粗略看有三大功,助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参与制定了灭元战略;制定军卫法。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在谋略上从灭陈友谅等诸多大小战役上来看也可以说是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了。这么厉害为什么在大明建国后只被朱元璋封了个三等爵位,伯爵(诚意伯)?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刘基是浙东集团的官员,但更多的我认为是以下几点。这就是我认为刘基不如诸葛亮有智慧的地方。

(7)、策九:物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治国用人之道。后面朱元璋的职业世袭制度就受此影响。

(8)、在这两个军事集团中,陈友谅是比较强大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并在那里后建国称帝。当时,陈友谅杀了太平的守将花云,并斩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顺,自以为能占领天下的一定是他,他感到自己兵力强大,因而狂妄自得,不可一世。只是,他在张狂时并不糊涂,他深知他称帝之后,其首要的对手是占据应天的朱元璋,因而,他声称即便没有平江的张士诚的支援,他也可以独自击败朱元璋。于是,他调集了在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水师,沿江而下,朝应天进发。陈友谅咄咄逼人,直接要找朱元璋来决个高低。

(9)、民间传言刘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人们常常把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谋略宗师。

(10)、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疑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但他留给后世的应主要是这两大谜团——

(11)、高明(1305年~明初),字则诚,一字晦叔,号菜根道人,人称“东嘉先生”,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出生书香门第、翰墨世家,少博学,精《春秋》,工书法。至正四年(1344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

(12)、八世孙:刘瑜,明孝宗时授处州卫指挥使。明世宗时续封为第三代诚意伯。

(13)、在元末的乱局中,群雄并起,各方割据势力都想抢夺天下,战事频发。在朱元璋率兵征战天下的关键时刻,著名的谋士朱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根本性的战略方针,使刘邦能逐渐强大起来。朱升的这一根本战略,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致胜法宝,没有朱升,朱元璋只能像其他一般的割据势力一样,陷于战争乱局的挣扎中,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14)、在配备自动检票机的车站,持红色软纸车票的旅客,由铁路工作人员人工检票;对持浅蓝色磁介质车票的旅客,由自动检票机(闸机)检票。在12306使用居民身份证购票且乘车站和下车站均具备居民身份证检票条件的,乘车人可以持居民身份证直接通过车站自动检票机(闸机)办理进、出站检票,无需换取纸质车票。

(15)、最传奇的就是宝志禅师在萧纲出身的时候,预言了侯景也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他说:“皇子诞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知道后来发生了“侯景之乱”,人们才意识这个冤家指的就是侯景。

(16)、《铁路互联网售票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列车验票时,应核对旅客所持的居民身份证原件及车票等信息;经确认没有旅客车票信息的,应当先行补票。

(17)、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迦挖掘绍兴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激于爱国义愤,约同乡人前往收拾帝后骸骨,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

(18)、策十四:不论是否敌人善战,都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19)、不过,《三国演义》中曹操说过一句话,可以直接把诸葛亮从装神弄鬼的神坛上拉下来。当时,曹操锁了战船,准备向东吴进攻。忽然,东南风起,程昱提醒曹操当心对手用火攻。曹操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日,安得无东南风?”

(20)、郭沔以琴知名,终身未仕,曾在张岩门下做清客,将南宋大臣韩肖胄祖传古谱和民间传谱合编为《琴操谱》十五卷、《调谱》四卷。所作琴曲《潇湘水云》抒发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另有《泛沧浪》、《飞鸣吟》、《秋鸿》等,均流传于世。

(1)、除此以外,茫茫长白山,究竟还隐藏了多少秘密,没有人知道,因为满清入关之后,曾经一度下令封山。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满族的“龙兴之地”,实际上是为了保护长白山里数不尽的珍宝。

(2)、诸葛亮剧照(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懂权谋,没点权谋怎么能够在蜀汉政权中心屹立不倒?甚至把整个蜀汉的权利集团玩的团团转,这里不得不说两件事,一个是关羽的死和诸葛亮脱不了关系,虽然诸葛亮也包装的很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羽才是蜀汉政权的二把手而不是诸葛亮。如此深谋远虑的诸葛亮明知道荆州的重要性,在关羽打曹操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支援荆州?二一个是刘备伐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相劝?还是那句话因为诸葛亮知道荆州的重要性,或许伐吴可能成功。以此来完美的完成以上计划。以此来看这两件事很是耐人寻味,不得不说诸葛亮这盘棋下的很大(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观点,没有任何根据)。七次北伐及没有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袭的意见,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便看出了蜀汉已经没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故转变了战略目标。我不能争霸天下了,也不能让蜀汉亡在我手上。故有了后来的北伐,每次都是不温不火,目的是以攻代守。不采纳魏延的奇袭子午谷的意见也是一样,就算成功拿下了长安又有什么用?守得住吗?向来谨慎的诸葛亮自然不会去做,还不如保留点实力多让蜀汉多苟些时日。培植自己的集团,及荆州派系,刘备入蜀后诸葛亮就很积极的提拔不属于益州势力的刘备旧臣,这就使得诸葛亮有人支持。而诸葛亮打击益州士族的方法也异常的出色,明法令,一切依法处理。作为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直接就被调到了远离远离中心的江州。刘备并不是完全信任诸葛亮。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一个是荆州派系一个是益州本土派系,目的很明确就是制衡诸葛亮,但诸葛亮依旧在蜀汉的权利集团中游刃有余。可见其智慧。好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虽然上述的一些观点有些黑化诸葛亮,但也从侧面看出了诸葛亮的智慧过人。谋人谋己,不似刘基。当然刘基的行为也是一心为国为民只是最后自己没落下啥好下场。

(3)、刘伯温是人不是神刘伯温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谋家,但若说他能掐会算,也是跟诸葛亮一样,被夸大甚至被神化了。

(4)、有人提出计策,建议朱元璋避敌锋芒,出兵绕到敌后,收复太平,让陈友谅回师救援,以遏制陈友谅对应天的进攻之势;而有人则表示,请朱元璋亲自率主力,在应天城外主动应敌,与敌硬拼。

(5)、《金陵塔碑文》相传为刘伯温所作,於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国军入南京时发现。碑文其实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中国的事。前半部分主要是讲国共内战、日本侵华和中共的统治;而后半部分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解释。

(6)、朱元璋身边的臣僚中多数人认为,在当时张士诚实力比较弱,他占据在长江下游的平江及江南各地,朱家军如果沿江而下,进击平江,要打败张士诚相对比较容易,俗话说:“软柿子好捏。”先对弱势敌人下手,胜算比较有把握。而陈友谅虽经历了应天败局,但他的实力仍是比较强的,若是朱家军山江而上,去追击力量相对比较强的陈友谅,若是相持不下,一旦张士诚来攻应天,便将受到两面夹击,这是非常危险的。

(7)、第提出“先陈后张”的策略,灭了陈友谅,逼张士诚自尽

(8)、那么,刘伯温进入朱元璋阵营之后,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王朝到底有什么贡献呢?

(9)、这十八策,所涉及的事务从方方面面都概括进去了,也为朱元璋后期能称王打下了基础。

(10)、刘备墓又称惠陵,在成都城南。但很多人说那只是刘备的弓剑冢,真正的墓在在奉节的永安宫底下。而且有人光顾过。

(11)、就在这危急时刻,朱元璋看到刚进入他阵营不久的刘基沉默不语,便询问他有什么好计策。

(12)、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13)、雁荡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温州市乐清市雁荡镇。雁荡山以山水奇秀而闻名华夏,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雁荡山风景名胜区面积广大,包括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石梁、显胜门等六大片区,各领风骚,各具特色。

(14)、其次,朱元璋召回了在外征战的徐达、常遇春,率军与应天的守军互相配合。接着,朱元璋令冯国胜、常遇春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令徐达率精锐部队于南门外集结,令杨璟驻兵大胜港,令张德胜、朱虎率领水师出龙江关外,各路军做好应敌准备。

(15)、调任时,亲书“奉公守节”四字,悬于县衙大堂,以赠新来的县令。“奉节”由此得名。 许由不盗,还有人会来。

(16)、刘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17)、首先,朱元璋令元庭归降朱元璋的水寨元帅康茂才修书一封给陈友谅,表示看不惯粗俗的朱重原作内应,协助陈友谅逮住朱重八。陈友谅曾与康茂才有交情,且送信的是陈友谅的旧部属,于是,双方约定,在江东桥相会。陈友谅早知江东桥是一座木桥,他放心率战船进击,因为他心里想,即便康茂才有诈,他也不怕,他的战船可以撞破木桥,长驱直入。可是,陈友谅上当了,江东桥已被李善长拆了改石桥,是坚固的防守壁垒。

(18)、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样,居止无定处,饮食无定时,蓄起头发长有几寸,常常赤着脚在大街小巷里走路。而且讲的谶语非常灵验,深得江东的人士与俗民百姓之心。差不多算是济公的原型。

(19)、陈友谅的部队进入了龙湾,该地狭窄起伏,陈友谅的士兵摆不开阵势,船上的士兵还没有能全上岸,前面已经积压在一起了。此时,冯国胜、常遇春等率伏兵趁敌军混乱时迅速出击,陈友谅的军队在混乱中很快被击溃,已上岸进入伏击圈的回不了船上,多数成了俘虏,而刚登岸的急忙撤回船上,快速逃窜,此时潮水又低,慌张中大船被搁浅,朱元璋的各路伏军尽出,陈友谅的兵将们有被斩杀的,有当了俘虏的,有掉进水里被淹死的,全军溃败,死伤无数。陈友谅率领亲信将领,乘快船逃走了。朱元璋不仅抓捕了很多俘虏,而且,还得到了数百艘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