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司马昭之心出自哪里74句

司马昭之心是什么意思

1、司马昭之心是什么意思视频

(1)、但是后来司马懿也死了后,辅佐曹髦的便成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在曹髦13岁的时候,司马师也死了。

(2)、司马师疯了,我还没捏你呢,你却先要我断子绝孙。于是司马师强力反扑,诛杀了李丰和张缉三族,至于张皇后也被废掉,改立了王皇后。同时逼迫郭太后:废掉曹芳,让曹冲的弟弟曹据为新帝!

(3)、“生不如死”四个字,用在萧昭文身上再合适不过。到了阴曹地府,他也许能满足生前愿望,吃上一道蒸鱼。

(4)、有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过路人都知道了)。我要你们和我一起除掉他!”

(5)、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相国司马昭权盖朝野。魏帝曹髦眼看自己成了傀儡皇帝,十分愤怒。一天,他秘密召来亲信大臣王沈、王经和王业,商量如何除掉司马昭这个心腹大患。曹髦愤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早晚要被他废掉,不如先下手除掉他!”说完,他写了一份讨伐司马昭的诏书。

(6)、郭太后同意换皇帝,却表示:让曹据登基不符合礼法。难道你们敢不认我老公曹叡是先帝?若认,那就立曹叡这支的宗亲为帝,“东海定王(曹霖),明帝(曹叡)之弟”,他的儿子曹髦,已14岁了,最合适!

(7)、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皇帝,一旦做了傀儡,那就一点自由和权力都没有了,想做什么都有人说不,甚至连想吃什么东西也做不了主,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皇帝不少,萧昭文就是其中之他连想吃蒸鱼都没门。

(8)、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9)、当时的情况是,贾充也束手无策,成济却凑过来问:“该怎么办?”

(10)、 比翼,推敲,破天荒,欲速则不达,吃一堑长一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怎么就越来越长了呢?

(11)、有一天,萧昭文很想吃蒸鱼,就派人通知掌管宫廷膳食、酒果的太官令。被派去的人倒是麻溜地去了,谁知等了半天蒸鱼也没来。萧昭文心想,朕好歹是皇帝啊,说话不至于如此没用吧?又派人去催,还是没来。这下他急了,亲自跑到御膳房,发现御膳房根本就没做这道菜!我说太官令啊,这是怎么回事,朕想吃蒸鱼,为什么不做?太史令说,报告皇上,不是不做,没得到那位大人的指示,咱们不敢做啊,否则脑袋就会搬家。

(12)、    解释:司马昭的想法,连路人都知道。

(13)、司马师同意了,一个14岁的小屁孩有啥可怕。同时他更明白,郭太后之所以强推曹髦,也是为了自己着想,你让“八竿子打不着”曹据当皇上,她这太后还怎么玩?就这样曹髦登基!

(14)、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杀了皇帝,也有点慌张,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司马昭假惺惺地装出悲伤的样子,说:“现在如何是好啊!”很多大臣要求杀死贾充,好向天下人交代。司马昭当然不想杀自己的心腹,就不吱声了。

(15)、兵士们一听,这才壮起胆来,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刺去。曹髦哪里来得及招架,可怜一个年轻皇帝,就这样被司马昭的兵士活活地刺死了。

(16)、这还得了!司马昭“闻之大怒”,立马佩剑上殿。哟呵,来者不善嘛。曹髦见了司马昭那样子,心下明白,但他并不害怕,不卑不亢地起身迎之。

(17)、倘若曹操地下有知的话,估计他会狠抽曹丕,大骂曹叡,却要抱着曹髦放声大哭,喊出:这特么才是我真正的曹家子孙!

(18)、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是政策啊之类的,全部都是有司马昭说了算。

(19)、空城计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诸葛亮摆空城计,在城楼抚琴,吓退的就是当时魏国大将司马懿。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就落到了司马懿手里。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继续专权跋扈,而且总想取皇帝之位而代之。魏国的第四代皇帝、曹丕之孙曹髦(máo)感到如此下去自己处境堪忧,就想先下手为强,铤而走险,除掉司马昭。

(20)、司马昭厉声说:“我们司马家于魏有大功,加封我为晋公也是应该的,难道你还有意见?”

2、司马昭之心出自哪里

(1)、比如,司马昭在平叛“汝南三叛”的最后一叛“诸葛诞之叛”时,便强令郭太后和曹髦,离开洛阳,跟随自己的大军行动,就是要死死抓住曹髦,不给一点空间。

(2)、因此钟会曾对司马师,如此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就是说,曹髦文采如曹植,武略似曹操!当时吓得司马师黑着脸说:真太好了,这可是我大魏的福气啊!实则,此刻司马师已经后悔了!

(3)、显然我们讲历史有许多不严谨的所谓“考证”!为了达到某些目地伪造一些事件!于是便产生了这种令人尴尬无法解释的笑料!

(4)、最后在与司马昭火拼时,曹髦战败,被杀。但是聪明的司马昭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把曹髦给杀掉的,便假装找各种借口,除了这种事情当然得找替罪羊了。

(5)、王经吓坏了,连忙劝阻。但曹髦却随后道:“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6)、(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如果萧昭文有选择的权力,相信他一定不会选择做皇帝,因为这个皇帝有名无实,是个名副其实的傀儡,什么都得听萧鸾的。即位后,萧鸾说皇帝大人,你现在有权了,封我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吧,萧昭文说好,朕照办就是;萧鸾又说,为了皇上您的江山社稷,把我的亲信、d羽都放到朝中重要岗位上吧,萧昭文说好,朕照办就是;萧鸾继续说,为了皇上您的身体健康等等着想,您的一切生活起居,必须先向我请示,经我同意后才能实行,否则没门,您看行不行?萧昭文说行。

(8)、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

(9)、因为曹髦不仅拉拢群臣——别管是司马家铁杆,还是骑墙观望者,他还敢分化司马家族的人,比如对司马望就异常器重,没事也找他探讨历史问题!这一切都做得是正大光明,让司马师无话可说。

(10)、南面精灵森林虽无大动作,但也是屯兵百万驻扎关外,其心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只等待时机成熟便将发起狂涛骇浪的攻击。

(11)、这其实也应是曹髦所预想的结果之否则他不会说“况不必死邪”。也就是说,曹髦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随即亲自讨伐,是在用帝王最后的尊严,对冲司马昭的权威,把局面彻底搞乱——乱了,他才能有机会!根本就不是无脑送死或鲁莽行事。

(12)、曹髦面无表情:“大将军开口,谁敢不从?”司马昭碰了个软钉子,气呼呼地质问曹髦:“你把俺比作泥鳅、黄鳝,是几个意思呢?”

(13)、那么曹髦判断的对吗?当然对!虽曹髦只带着宫中的仆从等“乌合之众”,但路上却没有一人,哪怕是司马伷率领的正规军,一见曹髦便都吓得退走,没人敢拦,任凭曹髦直扑司马昭府。

(14)、解释: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15)、好在这仅是一个梦,司马懿很庆幸,不是真的。但司马懿却错了,从此后这种恶梦就缠上了他,两个月后司马懿就自感大限将至,于是交代完后事,把权力给了长子司马师后,司马懿死了!

(16)、分明是“逼”曹髦表态,曹髦却紧闭嘴唇,一声不吭。

(17)、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18)、曹髦,公元241年出生,魏文帝曹丕之孙,即位前为高贵乡公,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19)、正始元年(240年),司马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

(20)、(成语释义)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mao)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d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3、司马昭之心是指什么

(1)、终于,时机成熟了,萧鸾连伪善也不要了,以不称职为由,“应该让位于我萧鸾”,以皇太后的名义,称萧昭文“嗣主幼冲,庶政多昧,且早婴尪疾,弗克负荷,所以宗正内侮,戚藩外叛,觇天视地,人各有心。虽三祖之德在民,而七庙之危行及。自非树以长君,镇以渊器,未允天人之望,宁息奸宄之谋”,废了萧昭文,封为海陵王。一个月后,萧鸾“称王有疾,数遣御师占视,乃殒之”(《南齐书·海陵王本纪》)——你海陵王有病,我派人去看你吧。看了几次,就把萧昭文看死了。萧昭文死时,年仅十五岁。

(2)、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máo),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3)、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4)、三国时期魏国在曹操死后司马懿当权,不断剪除魏国皇室曹氏的权柄,慢慢控制整个魏国的权柄。当时还有很多忠于曹氏的旧臣在世实力还很强大,司马懿不敢有太大的动作。

(5)、等到司马昭从起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手中接过权柄之时,已经是曹氏第四代皇帝曹髦,而且是13岁年少继位。皇室的权利被更快的削弱,已经不能和司马氏抗衡,许多大臣纷纷投靠司马昭。

(6)、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由于曹髦死后被褫夺皇帝封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

(7)、司马昭除掉曹髦后,自封为晋王。他死后,他的长子司马炎终于建立了司马氏的西晋政权。

(8)、(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9)、许多人相信,萧昭文是被萧鸾毒死的。这样也好,至少,他再也用不着天天蹲“监狱”了。

(10)、皇上的话,并未打动这几个贪生怕死的大臣,王沈、王业甚至不顾王经阻拦,飞奔至司马昭府上去告密,说是皇帝要造反,让他想办法应对。曹髦见得不到王沈等人的支持,决定自己“单干”。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这个年仅20岁的皇帝,带领300多个太监、侍卫,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讨伐逆贼之路。王经匍匐在曹髦的皇辇前,哭着劝皇帝回去。

(11)、    十年动乱中,“四人帮”篡d夺权的野心有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2)、(成语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13)、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14)、小姐,赵珏谋叛,行迹昭彰,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故今前往襄阳王府,无异于飞蛾赴火,自陷龙潭虎穴,凶险非同寻常。

(15)、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16)、王经等人知道曹氏王权大势已去,就劝阻曹髦。曹髦哪里肯听,他把诏书朝地上一抛,坚定地说:“我决心已下,死不改变。”说着,拔出宝剑,召来宫中侍卫300多人,准备前往司马昭官邸,去和司马昭决一死战。王经等人见此情景,唯恐祸及自身,忙去给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即可命亲信贾充带卫兵杀向王宫,不一会儿工夫,就把曹髦的人马杀得四散而逃。

(17)、公元260年4月的一天,曹髦把几个心腹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几位大臣劝他暂时忍耐,慢慢寻找机会,曹髦不听,亲自率领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结果是曹髦被杀身死。司马昭立曹奂为皇帝。

(18)、张飞扬还说什么自己是雄狮,而张雪是母狮子,这个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张雪如果有选择,根本不会选择这个张飞扬做宿主。

(19)、最后在与司马昭火拼时,曹髦战败,被杀。但是聪明的司马昭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把曹髦给杀掉的,便假装找各种借口,除了这种事情当然得找替罪羊了。

(20)、再说曹髦,听闻司马师死后,立刻一道圣旨发给司马昭:命他镇守许昌,不得妄动。却命傅嘏率领大军回京!司马昭明白这道圣旨背后,藏着怎样的凶险,根本不听,亲自率大军回了洛阳,来见曹髦,这其实就等于是一次兵谏!

4、司马昭之心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意思

(1)、第273期,6月9日—11日(端午假期),在北京大学开课。

(2)、曹髦怒视着司马昭,意思很明显:老子几个意思,还用得着问吗?

(3)、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4)、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朕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5)、就这样曹魏失去了最有希望翻盘的一次机会。面对汹汹大军和杀气腾腾的司马昭,曹髦只得把司马师享受的一切,都给了司马昭,再寻良机。但很可惜,经过这次较量后,司马昭也意识到了曹髦的可怕,开始压缩曹髦的活动空间。

(6)、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7)、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8)、曹髦是谁?就是说出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位。后人如此评价他:“曹髦虽然是傀儡皇帝,却骨气十足,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9)、当时的皇帝是曹髦,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也就是说,虽然当时的皇帝是曹髦,但是权力不在曹髦手上,在司马昭手上。

(10)、因此,分析曹髦之死,不能只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面这句才是关键,可惜却被忽略了!

(11)、以死谢罪,只不过是一个常用词组而已。要查它有啥出处,没有,这个词组只能表述一种行为。

(12)、后来,司马昭用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把他废作平民,把曹髦被杀的事轻轻掩盖过去了。

(13)、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这似乎在提醒人们什么?

(14)、唯一让人没想到的是,出了成济这种无脑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