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50字128句

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

1、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作文500字

(1)、诸葛亮几乎很少亲自杀人,除了马谡,但像刘封那样死于诸葛亮之手的不在一两个。

(2)、诸葛亮的政治天赋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诸葛亮他是一个杰出的“战略家”,注意是“战略家”!但并非顶级的战术家。领军打仗是差了点,在日常工作中,他是一个以后勤政务为主的杰出政治家,这一点很重要,这需要高明的政治手腕。

(3)、把具备能力的、但不太听招呼的人才,全部清理掉,只留下像姜维那样听话、好管理的人,岂能走的久远?失街亭是一大罪责,但失节度才是马谡被杀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不听话。

(4)、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来,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刑法整齐,反客为主,几万步卒,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手握精锐,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于自我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假设诸葛亮不死,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无法解甲释鞍。到这地步,胜负也很明显了。

(5)、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6)、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无奈退兵;第二次斩杀魏国名将王双;第三次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归蜀国管辖;第四次成功斩杀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最后一次司马懿不敢出门,只能硬生生熬死诸葛亮。

(7)、最后看下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参与撰写的《新唐书》中评“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

(8)、“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认为他比曹魏皇帝厉害十倍。

(9)、说到将相失和,大家自然自然会想起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这两人是确认的二把手,元老级的重要人物。二把手和一把手抬杠,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事情的起因,主要还是在诸葛亮。诸葛亮初次见面就看出来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所以主张立即处死魏延。当时是刘备在场,也许当时是缺人手之际,保了下来。后来魏延一路飙升,刘备让他做了汉中太守,地位的重要性可以和荆州的关羽相比。荆州、汉中这两个地方都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北伐中原的门户,关羽守荆州还出了大事,丢了荆州不说,还让做了皇帝的刘备有了夷陵的惨败,以致差点丢了性命。而魏延守汉中,一直到魏延被诸葛亮调离汉中为止,魏国都无法动摇汉中,可见魏延的才干。

(10)、诸葛亮给刘备布置了隆中对,让刘备第一次试图拥有自己的领地,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体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韬勇抗威、不畏强敌、力占先机的进取精神。在赤壁之战前,在曹操绝对优势和刘备方处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诸葛亮居然敢只身一人过江东,说服孙权连刘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又协助刘备掌握了荆州,控制了西川和汉中,三分天下。到此为止,他的计划很成功。刘备从当一个县级干部的秘书,一直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11)、诸葛亮历来都是当英雄人物来讴歌的。不过,要客观全面评价诸葛亮,似乎有点难。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位累死的英雄,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位累死的英雄?这位英雄是怎样累死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12)、史料记载当时蜀国有国民90万,诸葛亮出兵必领10万大军,全国青壮几乎都来打仗了,严重影响了蜀国的发展,简直是穷兵黩武。然而聚全国之力的战争,最后也没收到成效,诸葛亮可以说是寸功未立,还将蜀国拉进了战争的泥潭。

(13)、政治才能。诸葛亮具有忠诚不二的政治品德,不畏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严于律己的人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擅于协调的领导能力,以法为治的理政思想,于古于今均有很现实的参考意义。

(14)、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15)、诸葛亮担心自己去世后,没有人再炫耀武力。蜀汉兵少将寡,我诸葛亮就敢屡屡北伐,换了你们试试,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吗?

(16)、第当机立断,宅心仁厚。在北伐的时候,有很多的战斗是不得已而为之。挥泪斩马谡体现了便是从严治军当机立断的一面,而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七擒孟获的时候,体现的又是他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方法。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通过安抚的方法,让少数民族彻底心服口服。这也是他宅心仁厚的一个体现。

(17)、粟裕的话虽然不多,但是一下子就说出了本质,而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迂回、包围、分割等办法呢?因为这些战术很多时候需要手下将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需要指导性指挥的方式,而诸葛亮擅长的是指令性指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并不相信手下的才能,也不相信手下人的忠心,比如对于魏延,如果给他一队人马,万一他不听指挥,带兵投敌或者自行其是怎么办?

(18)、王羲之也评价诸葛亮之才是真正的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处世面面俱到。

(19)、孙权:丞相德威远播,我们结盟,造福两国的百姓。

(20)、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2、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50字

(1)、司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6)

(2)、诸葛亮从小就死了父母,依靠自己叔父生活。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妈的孩子像根草,诸葛亮小时候没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这可能是早年诸葛亮最大的遗憾。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不管势力如何,我又出兵了,搞得曹魏心神不宁;我还活着,你们不要把我不当回事,否则,就给你们点难受。就算死了,也让你不敢轻举妄动。“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有这个必要吗?难道不是在作秀吗?

(5)、说完这三位,我们最后来说一说本题所问的诸葛亮。

(6)、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三国几十年众多竞争者中最终是个失败者,他一身虽然隆中献策,说服东吴孙刘联盟,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妙计一连串,但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包括姜维)直至病死五丈原,最终也未能实现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室江山的宏图伟业,而且在其死后29年蜀国就亡国了。蜀国亡国他应该是主要责任人。

(7)、诸葛亮家喻户晓,一直是智慧的化身。如果一个作家继续夸诸葛亮,那么可能就没有人会听他的言论,因为是老生常谈了。而如果他贬低诸葛亮,那么肯定会吸引一部分人注意。因为这和大家的普遍认知不一样。就像大家都往一个方向走忽然迎面走来一个人肯定会有很多人注意到他。

(8)、陈寿首先说得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次搞了个木牛,一次搞了个木马。如果诸葛亮真正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把这些发明流传后世,而不是仅仅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能力。告诉后人,一千多年前我就造出来了,一千多年后你们还不明白是咋回事。这对于后世,又有何益?

(9)、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0)、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11)、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时候他自己发现所带的粮草不够用,只好撤退!

(12)、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4)、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摆出八卦阵重创司马懿,但是司马懿买通蜀军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步谣言,说孔明早晚必将篡位,刘阿斗大惊,急命诸葛亮回师,有只好退军!

(15)、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16)、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17)、第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18)、夏侯惇却不服气的说:“刘备不过是鼠辈罢了,我一定把他捉了来。”

(19)、指令性指挥有一个前提条件:统帅都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而手下将领多数都是没有头脑的傻子。所以指令性指挥经常排斥手下的军事才能,一旦手下的军事才能越过统帅容忍的范围,必遭不测,比如大将魏延。

(20)、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3、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作文

(1)、天下所归自有天命,不是凡人凭智力所能争取的。

(2)、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 (13)

(3)、第就法度来说,西蜀早期清明,因为有明主刘备,更有贤相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国家势力稳固。后期虽然有诸葛亮、姜维辅佐,但是因为后主昏庸,国家势力减弱。而曹魏虽有曹氏、司马氏的权力争斗,但是政治、法度始终比较稳定,国家治理还是可以的,因此国力始终保持强盛之势,这样西蜀怎么会有可乘之机呢?

(4)、2019年9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5)、所以说诸葛亮历史评价高是名副其实的,很多人贬低他其实就是为了吸引流量。

(6)、诸葛亮死后,季国的军士和百姓都异常悲痛,纷纷在路边祭奠他。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但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

(7)、八阵图分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8)、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 (8)

(9)、当然,有许多人说,这是刘禅对诸葛亮怀恨在心,其实禁止给诸葛亮立庙,这其实是后世不读史者,夸张讹传。

(10)、有人说,他写《魏志》,向丁仪、丁的后人要“千斛米”,否则不美言。丁氏后人不答应,二丁就真得没有写到书里.......也有人说陈寿的父亲做了马谡的参军,失街亭马谡被杀,陈寿父亲也被治了个割发罪。我们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绝对不能损毁的,剪头发这种罪行是大辱,再加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蔑视陈寿,所以历来陈寿对诸葛亮和诸葛瞻父子的评价都充满了争议性。

(11)、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应该干的主要工作上,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诸葛亮在日常工作中正因为“咸决于亮”,什么事情都想干,就是不知自己应该干什么?所有的事都想干好,结果所有的事情不免都出现纰漏,下面列举三件事作说明。

(12)、既然三国最重要的大战赤壁之战,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是外交能人,那么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没有足够的业绩支撑,毕竟后来的五次北伐,没有一次有拿的出手的业绩。

(13)、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14)、结果穿插速度太快,各部队的位置急剧变动,以至于超过了指挥系统的负荷能力,我军各纵队的建制全都乱了,和廖兵团彻底搅在了一起,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能力。如果要恢复建制也容易,通过电台指定一个集结地点,只需要一天多的时间能重建指挥链,但这样的话,廖兵团也会跟着恢复指挥体系,甚至有可能就跑了。

(15)、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16)、刘禅最后肯为诸葛亮开此先例,亦算难得不易。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千年以来就出了刘禅对诸葛亮这么一回。北宋时还专门有人批判刘禅这样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大大不对。可笑到了后世,居然有人反过来,竟以为这是刘禅怀恨诸葛亮的表现。

(17)、刘备评价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8)、军事才能。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以《三国演义》里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闻名于世,军事统帅神乎其神。抛开小说夸张的部分,作为军事家,其著作有《南征》、《北伐》、《北出》等,对军事界有一定贡献。唐朝时,评选诸葛亮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为武庙十哲,可见,其受到诸多兵家认可。

(19)、乾隆帝: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无私奉献)

(20)、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不是名将吗?魏延、刘封不是名将吗?

4、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句子

(1)、诸葛亮对汉室朝廷和刘备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颈联和尾联最后这几句,则是重点评论了诸葛亮的功绩,从而也是点明了主题,也使得这几句诗更具有感染力;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而这个时候他就知道未来会三分天下,后来他又是辅佐两代君主,当真是忠心耿耿。后面两句又是写了诸葛亮一生中的痛,只是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并没有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遗憾,历代的英雄都是如此,只能是为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3)、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14)

(4)、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5)、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6)、诸葛亮在中国民间是智慧的化身、理想化的典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一般的存在。“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让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7)、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8)、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9)、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李德用大纵深作战的理论和指令性指挥的方法指挥红军,结果使红军损兵折将,有人要问,指令性指挥这样不好,为何还会诞生指令性指挥呢?指令性指挥就没有好处么?

(10)、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11)、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 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2)、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1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会吹捧美化诸葛亮,而不美化吹捧他人呢?因为纵观三国一朝,能值得美化吹捧的,只有蜀汉,而蜀汉中又以诸葛亮为最。为何这样说呢?蜀汉是继承两汉最法理的正统,刘备是帝室之胄,西汉中山靖王之后,为刘邦十五代玄孙,根正苗红。而且两汉治下,国力最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四夷宾服,万邦重译款塞来朝,何其胜哉。而曹氏代汉,司马代曹,得国最为不正,为后世朝代更替,带了一个极不好的头。同时呢,司马建晋,虽一统天下,却因腐化败治,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让中国进入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北方汉人几致灭族。如此不堪的手段,如此切肤之痛的恶果,罗贯中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持手中之笔,去吹捧美化曹操、司马懿的。

(14)、而指导性指挥则是要充分发挥各级的军事才能,因为上级只规定目标,规定一些原则,甚至原则都是模糊的。我军出色的指挥员往往都是指导性指挥的大师,林彪就是其中一位。

(15)、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根本原因是魏延不同意退兵。诸葛亮的思路:对于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如果压不住,就必须随自己驾鹤西去。所以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发生冲突,并且落入了诸葛亮生前就设下的圈套,让早就在魏延身边当卧底的马岱给杀了。魏延的死就死在自己太聪明身上,但是又没能聪明到突破到诸葛亮设下的陷阱。

(16)、历史上无数人想要系统性地评价诸葛亮的一生,其实是比较困难,大部分的人都无数说到点子上,只有唐朝诗人杜甫在这首《八阵图》一诗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是最到位,尽管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个字,可谓是一针见血,评价的最为经典。

(17)、说诸葛亮打仗不行的要知道诸葛亮可是以少打多啊,虽然在打仗的时候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不是很高,但是能打的司马懿闭门不出说明诸葛亮打仗还是比司马懿厉害,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代奇才。

(18)、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19)、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2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5、关于对诸葛亮的评价20字

(1)、其诸葛亮一向是照顾,偏向赵云的,可是有些做法却使赵云不自在,受不了。如在第一次北伐出兵时,诸葛亮以赵云“将军年纪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为由,没有安排赵云随军出征。本是从爱护出发,赵云不但不领情,反而斗气地说:“吾自随先帝以来,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愿为前部先锋。”而且态度坚决,“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2)、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只有你文武全才,聪明睿智诚实,受先帝托付,辅佐我施政,延续衰微的汉室,心中存着平定天下的志向。你整顿军队,经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海内,将在季汉建立的功勋,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我们怎么能不吊丧呢?在事业就要成功的时候,你却突然因病去世,我非常难过,心肝都要裂了。我们要崇扬你的品德和功劳,记载你的言行,昭示后人,让你不朽。现在,我派左中郎杜琼,追赠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追谥你为忠武侯。如果你在天有灵,就接受这份荣誉吧!真令人悲痛!真令人悲痛!

(3)、孙权确实是三国之中顶尖的外交高手,向曹魏称臣白衣渡江拿下荆州,拿下荆州后又跟曹魏翻脸,以胜利者的身份跟将死之蜀军修好,可见他立国之策,主要在缝隙中生存,在魏蜀之间辗转腾挪。故陈寿的评价确实是中肯的。

(4)、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5)、曾国藩:宫中府中以及营中各事,无不由诸葛亮裁定。

(6)、秦汉礼制唯天子可立庙,本无臣子单独立庙之礼。有功大臣只能配享帝王的太庙,这是国家制度,从无例外。无论开国之萧何、张良;开疆之卫青、霍去病;中兴之邓禹、吴汉,都不可能被单独立庙。

(7)、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8)、刘备问两个弟弟迎敌之计,张飞说:“哥哥何不派孔明去?”

(9)、笔者认为,这个评价相对而言是客观的,然而,后来人者大多对他的评论而富有争议,而此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儒教精英们,为了统治需要,不断将诸葛亮神化,这显然就是充满了政治立场需求的不那么客观的评价。

(10)、 第一次北伐,老诸算准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去守街亭,可是马谡很轻松就失去了街亭,诸葛只好退兵。

(11)、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12)、最后死在了行军途中,令人惋惜。如果诸葛亮早日挣拖的束缚,看穿了这一点,他不会活得那么累。他可以归隐山居,安度晚年。成为一名隐士。诸葛亮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启发和迷团。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忠贞不虞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古流传,永不磨灭。

(13)、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14)、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止本文开篇的那一句话,而是很长的一段,前面主要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治政水平,而在总字数上是超过了曹、刘、孙三人的。如果是因为父亲“割头发”的大辱以及诸葛瞻的蔑视,陈寿是完全不可能这样来评价诸葛亮的。

(15)、杜甫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对于诸葛亮也是极为敬仰,写过好几首诗赞美诸葛亮,在这首《八阵图》一诗中,他就给予了诸葛亮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写出了后期诸葛亮的遗憾,所以在这首诗中评价的很中肯,从各个方面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华,还有他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16)、从刘禅的这份诏书里,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认可了诸葛亮的功绩,刘禅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敬仰诸葛亮的品德,赞叹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的去世,非常悲伤。

(17)、朱熹:诸葛武侯即便名义俱备正当,无所谓隐秘匿藏,其为汉室复仇之志气,如同青天白日,人人可得而知之。

(18)、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

(19)、如果蜀国有荆州这么一个基地,恐怕北伐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但可惜自身能力的局限,不能让他自己亲自来执行这宏伟的“隆中策”刘备关羽不能很好的理解,“毕竟这战要他们打的,战争决策权在他们手里”。正如;鲁肃的孙刘联盟战略决策不能完全被孙权,吕蒙领悟接收和执行一样。荆州就这样丢了,天下一统的战略构思,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20)、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后,不断给魏延加官晋级。建兴八年,因魏延与郭淮在阳溪作战,大破郭淮等军。因功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这表面看来,诸葛亮还是在意魏延,但在实际使用却处处节制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几次随诸葛亮出征,总请求率兵一万人,从另一条路出征,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直没有采纳,由此两人的矛盾公开化。为了镇住魏延,后来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魏延身边的将领陈式斩首。诸葛亮此举是杀鸡给猴看,魏延心里清楚。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交代。

(1)、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说,我儿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诸葛亮没有,他仍然尽心竭力辅佐后主,一点二心都没有。这样的忠心,对于企业来说难能可贵。但前提是,得有个明主,也就是得找个好公司,好公司具备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仁义。

(2)、其官员情绪不稳。公开的事件,除了李严、廖立、来敏等人表现了对诸葛亮不满,被诸葛亮找借口以不同的方式处置,有了平息外,隐藏的危机不少。如张裔事件。 张裔本是刘璋的老部下,刘备统治益州也得以重用,后因益州郡地方首领雍闓杀害了该郡太守,朝廷决定派张裔出任益州郡太守。到任时,又被当地首领雍闓抓起来流放到了东吴。后来蜀国利用邓芝出使东吴时,亲自向孙权当面请求,使在东吴隐姓埋名流浪了几年的张裔得以回国。回国后,诸葛亮予以重任,张裔对诸葛亮也很感激,说了很多肉麻的话。后来因与老友杨洪关系没有处理好,对杨洪有意见。后来与司盐校尉岑述的关系也闹僵了,到了相互仇恨的程度。诸葛亮此时还在北伐前线,不得已只好给张裔写信,做安抚工作(《三国志.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3)、军队的二把手这样抬杠,可见诸葛亮前线战事多么艰难。

(4)、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5)、《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神乎其神,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被神话了,但万事不可太决断,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探索。

(6)、这时的诸葛亮基本没有权威,所以关羽觉得奇怪,便讥笑孔明轻闲自在。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也不服气,但见孔明剑印在手,也无可奈何。

(7)、其宫中人心不稳。尽管诸葛亮早有提防,安排了董允在刘禅身边看管刘禅及其身边的宦官。但终因刘禅一天天长大,对董允的管制有了想法,又因为宦官黄皓善于奉迎谄媚,奸佞狡猾,刘禅对此也很受用,对其也是宠爱。尽管因董允“常上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已经不是诸葛亮想控制下的铁板一块的局面了,皇宫是暴风雨的前夜。在诸葛亮去世后,董允于延熙九年去世后,皇宫就开始夺权了。黄皓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与代董允而起的陈祗勾搭成奸了!从此,朝廷大权就把持在这两个人手里。

(8)、当时还有一道命令“不要休息,不要睡觉,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

(9)、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10)、诸葛亮之孙诸葛京,因其祖父之名,授东宫舍人,累官至江州刺史高位。终晋一朝,琅琊诸葛氏皆是士林敬重的高门大姓,代代簪缨。

(11)、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9)

(12)、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13)、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14)、首先先看一下他的对手司马懿是怎样评价他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多谋而少决,虽提卒10万,已堕吾画。”

(15)、刘备:我有孔明,好像鱼儿有了水(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说有了诸葛亮才有刘备的蜀国)。

(16)、刘禅投降时,蜀汉有四万官吏,难道就没有人才吗?既然没有人才还养着这些官吏干嘛呢?

(17)、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目前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联20余幅。

(18)、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19)、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20)、甚至还是总装备部长,负责设计、制造运输机械。如木牛、流马,解决后勤运输困难。他还设计了连弩,只是时间仓促,还未来得及制造。他还为部队解决粮食供给困难实行戍田。他还负责农场的生产,管理工作。这些都是职务外之事,由于不放心,也是“咸决于亮”。

(1)、历史上对诸葛亮给予这么高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他的一项发明便足以称得上亘古绝今。

(2)、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3)、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4)、陈寿:可说是治国之优良人才,可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连年劳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应变将兵战略,不是他所擅长罢!

(5)、 第七次北伐,诸葛亮常胜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应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来戏弄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从派去的人那里知道诸葛亮病重的消息,并得出诸葛亮不久于人世的推断,后来就撤退了! 

(6)、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一起用计,用火攻大败曹操,使曹操损失惨重,率军撤退退回北方,这是有名的赤壁大战。

(7)、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8)、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