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游月陂 程颢140句

程颢的诗游月陂

1、程颢《游月陂》

(1)、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2)、——辛弃疾《 水调歌头 即席和金华杜仲高韵,并寿诸友,惟酹乃佳耳 》

(3)、先诵读正音,再学吟唱。万老师带大家读了三遍。蒙盈班的人多,只能飞花令抽签领读。《千字文》,是梁武帝时周兴嗣编写的。周兴嗣奉旨将王羲之碑文里拓下的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写成文理畅通的四字韵文,给梁武帝的皇子们识字用。为了编《千字文》,周兴嗣一夜白头。

(4)、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宋·韩琦《九日水阁》

(5)、(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7)、终南最佳处,禅诵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烟泛泬寥。(司空图牛头诗)

(8)、仙峰多灵草,近在东北维。僧绍昔捨宅,总持尝作碑。高风一缅邈,废宇亦陵迟。清泉潄白石,霏雾蒙紫芝。松萝日萧寂,猿鸟自追随。游人尠或诣,隐者谁与期。支郎笃清尚,千里孤云飞。览古玩青简,寻幽穷翠微。顾予荷戟守,出宿简书违。凭师访陈迹,賸作摄山诗。

(9)、上课开始,万老师先提醒诸生,席不正不坐,上课前要把凳子摆正,桌面的书、文具摆放整齐,坐下安静等老师开始上课。万老师检查作业,诸生读书遍数都画了至少六个正字。万老师还提醒诸生:对对子要记得标平仄,抄诗也要把平仄、入声字、押韵的字、韵部标出来。

(10)、(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1)、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2)、看到他最近种植在篱边上的菊花,现在到了秋天还没有开花和着蕾。

(13)、——项鸿祚《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

(14)、月陂(1)堤(2)上四徘徊北有中天(4)百尺台。

(15)、——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

(16)、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17)、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8)、(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19)、——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20)、平原莽苍浮轻霭,白昼柴门亦自扃。篱外水波光灭没,林边山岫远青冥。如何隐几终朝看,不及寒窗静夜听。听水看山朝复暮,那知白发渐星星。

2、游月陂 程颢

(1)、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2)、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3)、类似唐英制瓷制瓷,北京首都博物馆藏一件清乾隆冬青釉粉彩梅花唐英题句竹节式笔筒,同样有钤有“陶铸”及“片月”款,可以比对。

(4)、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5)、——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6)、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7)、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8)、(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9)、伦敦邦瀚斯,2012年11月8日,拍品编号140

(10)、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如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或作“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又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11)、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2)、(《千家诗》卷明内府彩绘本,国家图书馆藏2)

(13)、(12)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千家诗》,陈铁民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8页。

(14)、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允礼病重,二月就过世了。允礼膝下无子,乾隆爷将他年幼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了允礼为子,此时的弘曕只有6岁,而要特别提到的是,果亲王这个封号并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也就是说,每传一代是要降一级的,依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而弘曕则是不降级,直接继承亲王的王位,也可见乾隆爷对于这位叔叔的礼遇了。

(15)、这首诗写月夜泛舟湖面所见的景色。前两联将实际的景色“虚化”,诗中的月色、绿水、樯影、橹声都是实际的物体,由于被赋予了“虚空”、“夜气”、“诗思”、“梦魂”等意象,呈现出一派朦胧飘忽的月夜景象。后两联写实,一句一景,进一步烘托了秋天月夜凄凉寂寥的气氛,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16)、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名韁对利锁,挈榼对提壶。鸠哺子,燕调雏,石帐对郇厨。烟轻笼岸柳,风急撼庭梧。鸜眼一方端石砚,龙涎三炷博山垆。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17)、——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

(18)、(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19)、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20)、(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3、游月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3)、相比较乾隆后期的山子,这件果亲王允礼所定制的玉雕体量相对较小,我们知道,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新疆地区准格尔部和回部动乱后,大量上等玉料才进入宫廷,因此,在此之前,这样的玉料在清宫已经称得上是最为顶级的了。

(4)、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5)、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苍天如可问,赤子果何辜。唇齿提封旧,抚膺三叹吁。

(6)、折松扫藜床,秋果颜色鲜。——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

(7)、估价:HKD500,000-800,000

(8)、〔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9)、(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10)、其实,明朝也有人以为这首诗是明世宗赠毛伯温的诗。据明佚名《安南奏议》:

(11)、又是一对极为典雅的雍正斗彩, 菊花自宋以来素有延寿客的美誉,雍正一朝亦见许多以菊花为纹饰或以菊瓣为形制的宫廷陈设品,足见雍正皇帝对菊纹的偏爱。

(12)、这种碗是相对常见的宣德朝官窑器形,但是这件的纹饰极其罕见,外壁绘缠枝芍药花八朵,口沿及足圈各饰朵梅一周,我们翻阅公私藏品资料,只有台北故宫所藏一只纹饰几乎完全相同。

(13)、黄玉在乾隆宫廷常被制作成这样经典的仿古件。这件也绝对称得上是乾隆宫廷的雅玩,手艺高超的匠人巧妙的结合黄玉天然纹理, 巧雕一锦袱系于器身,极具巧思。

(14)、(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15)、(《千家诗》,万历四十年刻本,京都大学藏-2)

(16)、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17)、——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

(18)、估价:HKD2,500,000-3,500,000

(19)、(《千家诗》卷明内府彩绘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

(20)、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4、游月坡翻译

(1)、——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2)、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23)杨仲揆:《关于明太祖的诗、文、话》,载《文史趣谈》,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85页。作者没有叙述依据的版本,但是万历文华轩刻本题注说明该诗是明太祖派杨文广南征之作,据作者叙述,他所见的《千家诗》应该属于文华轩刻本系统。

(4)、除这几个象形字外又讲三个字:“生”,生长。有土,上面是生长的植物。“昃”,从日,下面好像一个偏着头的人,表示太阳偏西。“寒”,部首宀,读mián,表示屋顶。下面两点表示冰。中间有个人躲在一堆草里面,天气冷的结冰,人要躲在屋顶下,用草堆取暖。

(5)、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7)、来源:苏格兰私人旧藏,于1901至1906年间搜集于中国,后由其家族继承 

(8)、——《警世通言 卷九》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

(9)、(14)佚名:《秘阁元龟政要》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3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47页。

(10)、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11)、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12)、(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步骤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步骤三)

(13)、(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14)、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唐·高适《宋中十首》

(1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君”,指李儋。又到了一年开花的时候,感叹自己和朋友分别。“世事茫茫难自料”,世事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黯黯”,伤感。中国文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伤春悲秋。万老师让孩子们思考,诗人为什么春愁?诗洋说“看到花开,说明又过了一年”。说的非常好,这是认为诗人在感叹韶华易逝。孩子们可以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身多疾病思田里”,人发愁就容易生病,生病了就更想回家,思念家乡。“邑有流亡愧俸钱”,“邑”,城市。说明韦应物在这个地方做官。“流亡”,流民,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的老百姓。诗人觉得很愧疚,愧对朝廷俸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听说你要来,我写首诗问问你什么时候来,我在西楼看到月亮圆了好几次了,已经等了好几个月了。

(16)、百花洲畔,十里湖边,沙鸥未许盟寒。旧隐琴书,犹记渭水长安。苍云数千万叠,却依然、一笑人间。似梦里,对清尊白发,秉烛更兰。渺渺烟波无际,唤扁舟欲去,且与凭兰。此别何如,能消几度阳关。江南又听夜雨,怕梅花、零落孤山。归最好,甚闲人、犹自未闲。

(17)、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18)、春色平分,甚偏他杨柳,分外风流。夭桃自适其适,一笑还休。可怜仙李,对东风、却少温柔。争奈得、海棠妆点,向人浑不知羞。谁觉韶华如梦,到酴醿开后,莺语供愁。天教姚黄晚出,贵与王侔。花中隐者,有春兰、秋菊俱优。须是到、溪山清冻,江梅香喷枝头。

(19)、(参考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20)、(参考答案)①、此人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静到动(2分),描绘了一幅新月悬空、山悬北斗、夜静江寒、梅影横窗人不寐的景象。(3分)

5、古诗游月陂

(1)、问: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2)、(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7)因为这两种本子没有这两首明诗,戴勤《千家诗琐话》(《学林漫录》第3辑)据以推测《千家诗》成书年代,以为明中期,上溯到谢枋得时代,可能就有《千家诗》。

(4)、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5)、在朱孟震看来,诗歌作者张冠李戴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是常见的书,相隔时代并不久远,也会出现这种错误。他列举了五种明显错误的例子,透过这种现象,他提出一个解释,“事有出于前古,而好异者引以传诸当今”。在他看来,是猎奇心驱动,其实这里面,还应该有一种借古讽今的潜在意识。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张冠李戴其实是隐含着一种修辞策略,是借古喻今表达的需要。像明太祖赠杨文的诗被附会为明世宗写给毛伯温,就是这种“好异者引以传诸当今”产物。王世贞所说的“又见宋时一小说”,竟然说这首诗“是哲宗送大将征夷,则其来久矣”。在小说中,之所以将明太祖的诗附会为宋哲宗的诗,也含有这种言说策略在内。“宋时一小说”,应该是说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小说,不应该是宋人写的小说,否则的话,王世贞至少能断定作者并非明朝帝王。

(6)、(10)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本《长安秋望》作者署名“刘后村”。

(7)、从首联可以看出,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江面茫茫,月色溶溶,向北望去,看到那百尺高台,宛若天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8)、如此看来,《千家诗》中《赠毛伯温》诗作者应该署名朱元璋,诗题署名《送杨文南征》,至于诗词句,因为也是朱元璋诗流传过程中的不同版本体现,不能说错,鉴于流传的广泛,没有必要再做改动。

(9)、事有出于前古,而好异者引以传诸当今。曩毛尚书征安南,相传世皇赠以诗云“大将征南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然不知为高皇送杨文诗也。麻苗乱时,有“锦鳞个个密如针”之诗,不知为滇中夷酋作也。赵风子乱时,有“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重开混沌之天”之句,不知为元末韩林儿语也,第以混沌易大宋耳。近有作《道听录》者,指黄巢《咏菊》、元梁王《晓行》之作,以为高皇。宋人讥高宗养鸽诗,载叶子奇《草木子》,而以为武宗北狩,书非异闻,时非久远,尚谬妄若此,况远且僻者哉。(19)

(10)、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1)、其中就有这首被《千家诗》收录的《送毛伯温》。

(12)、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13)、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14)、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5)、这次的香港邦瀚斯秋拍,大象个人认为最有趣的看点大概就是一个“玩”字——趣玩,雅玩,清玩,很多拍品,都展现出了古人超脱不凡的生活情趣。大象在这里为朋友们呈现一更多的精彩,11月26日起,朋友们就可以去港岛太古广场20F的邦瀚斯艺术空间零距离体验了。

(1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7)、踏遍江南岸,归来试解衣。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

(18)、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9)、思路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20)、(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017/11/28|10am-12:30pm

(2)、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3)、(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4)、(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5)、……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6)、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若怨新知。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晓玉壶欹。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7)、 蒙日班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13:50-15:20)

(8)、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9)、(《千家诗》,万历四十年刻本,京都大学藏-1)

(10)、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11)、彩笔恹恹慵赋咏。斗草闲来寻小迳。西园春事只供愁,当好景。成孤另。春又那知人欲病。洗尽残妆临晚镜。淡玉一团浆水莹。强持檀板近芳樽,云遏定。君须听。低唱月来花弄影。

(12)、释义: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13)、〔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14)、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15)、这首诗写秋天夜晚出游所见所感,重点还是在谈理趣。“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体现的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只要心境平和,万物都会变得“闲”和“静”。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所以与前一首一样,还是阐述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

(16)、——张先《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般涉调)》

(17)、正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雍正仿成化的斗彩龙纹,落雍正本款,传世极其罕见,类似的器物据我们的统计,应该是全世界公私所藏的第四件。另外三例,北京故宫和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各藏一件,还有一件为私人收藏。

(18)、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9)、乾隆即位后,授允礼总理事务大臣,并特赐亲王双俸,免其宴见叩拜。允礼向乾隆帝密疏,请求免除江南诸省民欠漕项、芦课、学租、杂税、乾隆允之并谕曰:“果亲王秉性忠直,皇考所信任。外间颇疑其严厉,今观密奏,足见其存心宽厚,特以宣示九卿。”

(20)、(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17)佚名:《安南奏议》,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本,徐大龄、王天有点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3页。

(2)、(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3)、末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4)、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徐州任上,记述的是他与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前两句是写中秋月的名句,用精妙恰当的语言写出了中秋月色的皎洁明净。后两句既表达了兄弟团圆的喜悦之情,又抒发了好景不长,聚少离多的人生感慨。“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对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带有悠悠不尽的情韵,使诗歌具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5)、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6)、(6)杨讷《何来“太子读本”——读〈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北大史学》2008年第13期)以为该本不是内府抄本。据杨讷所述,国图彩绘本《明解增和千家诗注》经王重民鉴定为明抄本。

(7)、(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8)、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9)、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0)、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11)、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12)、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13)、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14)、当前,有人注意到了《送毛伯温》作者署名、文字异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依据某些《千家诗》版本,以为作者是明世宗“恐不甚正确”,似乎作者应该是明太祖鉴于文献记载上的混乱,有人推测是明世宗抄写前人诗篇给毛伯温,“或许是随手写来,不免有的字、句与原诗有别,也许是张岳与毛伯温多次接触时,毛伯温的幕僚们传写、传说有误,于是张岳记一个样子,又有另外的流传和《千家诗》所载。”提出作者可能不是朱元璋前者以偏概全,后者的推断于文献无证。

(15)、(8)沈津:《日本刻〈新刻草字千家诗〉》,氏著《书林物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4页。沈津以为该本没有明诗两首是因为散佚了,则是一种误判。

(16)、(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17)、(19)侯荣川:《明朝朱之蕃、朱孟震、潘之恒生卒年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8)、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19)、——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0)、这种大碗的功用,至今仍然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主流说法是用作宣德宫廷的赌具,因此,这种碗也有人叫做筛子碗。宣德皇帝在位时期称得上是明朝的盛世,而宣德帝也留下了诸多“贪玩”的故事,留待今人凭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