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荀子经典语录100句143句

荀子经典言论

1、荀子经典言论有哪些

(1)、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

(2)、不忘记先人的贤德,以先人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德伟业永放光芒。

(3)、(释义) 一个好的农民,并不会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会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4)、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问题,就会变成聋子,带着私心去思考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5)、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7)、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8)、“臣的这些话,是顺从天意的,应该可行啊!”皋陶说。

(9)、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坚持“性善论”也就是坚持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孔子坚守“仁”,志在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孟子坚守“仁政”,目标在王道乐土、太平盛世。在春秋的社会环境中,孔子是不合时宜的,在战国的形势下,孟子更不合时宜,所以他们注定失败于当时,只能成功于后世。

(10)、荀子的教育思想有:①首次提出“道德”一词;②性恶论。

(1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2)、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那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1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4)、诚信、诚实是做人的根本。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15)、翻译:恭敬谦逊,可以防止各种兵器的伤害,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锋利。因此跟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尖酸刻薄的恶语伤人,就比矛戟伤害的还要深。所以广阔的土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不是因为地面不平稳;踮着脚也没有立足之地,都是因为说话太伤了人啊。大路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16)、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17)、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18)、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

(19)、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20)、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2、荀子经典语录100句

(1)、皋陶回答说:“舜帝圣明,关键在统治者自己,首先要自修其身,有高尚的道德。

(2)、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藉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眞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3)、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熹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旣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唸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4)、刺耳的话虽然难听,但却有用,就像药虽然苦,却能去除疾病。有一个说忠言的朋友比有一百个说漂亮话的有价值的多。

(5)、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6)、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7)、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8)、有国才有家,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加入到美好家园的建设中来。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好不好,就看每个人做到好不好。

(9)、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10)、(释义) 在天上的事物中里,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的事物中,没有比水火更闪亮的;在所有的事物中,没有比珍珠、美玉更光彩耀目的;在人的行为举止里,没有比礼义更贤明的。

(11)、而李斯的同门韩非,则是韩国的公子,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略微口吃,不善言辞,但写得一手文采飞扬的好文章。秦始皇曾在读完他的著作《韩非子》之后对他欣赏至极,表示能见他一面便死而无憾。

(12)、要想有质的变化就要在量上积累,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13)、再三思量后,李斯向秦始皇进言:“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他表面上答应效忠大秦,想必最终还是会以韩国的利益为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将他除掉。”

(14)、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15)、荀子认为凡是人的本性无论是唐尧、虞舜与夏桀、盗跖,都是邪恶的;君子和小人的本也都是邪恶的。现在如果要把累积后天所的人事作为所形成的礼法义理当作人的本性,那就不用珍重尧、禹以及君子了。

(16)、人首先是一个动物,再才是人,人有着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食色喜怒”,这一点孔子孟子荀子都认同。但孟子又认为人还有“四端”(仁义的种子)这是大体,“食色喜怒”是小体,舍小取大,舍生取义,孟子理想化的色彩很浓。荀子只承认“食色喜怒”等基本情欲,无论君子小人都一样,荀子讲:“人之生也固小人。”,这就是“性恶”。荀子也追寻仁义,认为仁义是后天所学而获得的,所以他作《劝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荀子很重视后天环境影响的巨大作用“桑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7)、译: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1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19)、世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只要一家人手脚麻利,勤快节俭,日子都会过好,只有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才会越过越穷。

(20)、有时候,得到财富容易,但得到一句真心的话、一句对自己有益的话,却很难。在这种时候,赠送给别人一句有益的言语,比那些金石珠玉都显得珍贵。

3、荀子金句

(1)、李斯的基本思想是以法律来纠正人性的恶。正因为人生来就有可能做恶,才需要向好的方向引导。因此,性恶说很重视君臣关系,意在强化君权。

(2)、舜有五臣而天下治。禹、稷、契、皋陶、伯益这五臣悉数齐聚,帝臣共同研究制订了天下发展战略,还确定了接班人,选贤任能了一批干部,体现了民主集中制。

(3)、会议结束,舜帝感慨万千地对禹和皋陶说:“像你们这样正直能干的大臣,是朕的左膀右臂。朕要治理好天下,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助手。让我们紧紧地团结起来,为民造福吧。”

(4)、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5)、譬如,继续推进“五典五惇”,即让人们都遵守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伦常次序,而且使这五种关系固定下来,社会就和谐稳定了;“以弼五教”,即树立五种教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理道德规范;“天秩有礼”,即定下“吉、凶、宾、军、嘉”等“五礼”,吉礼即祭礼,凶礼即丧礼,宾礼即对外交往礼仪,军礼即约束部落成员形成战斗力的纪律,嘉礼为民众日常中的喜礼。礼制的确立,从此规范了国家的礼仪、社会的秩序。

(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7)、秦始皇在成为专制的独裁者后,开始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士觐见秦始皇,奉上获得长生不老药的办法,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侯生和卢生这连个方士就属于江湖骗子。

(8)、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9)、顾颉刚《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册下)。

(10)、皋陶奉行先帝尧、舜确立的道德标准,制订出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为让天下民众遵从道德礼仪,皋陶强调天人合主张“天命有德”“天讨有罪”,同时还告诫帝王臣民要修身、明德、敬天、慎罚和安民,遵循天道、自然之理。

(11)、三传之中,公羊、谷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谷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谷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谷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12)、要想有质的变化就要在量上积累,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13)、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4)、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皮裘也不是来自一只狐狸的毛皮。

(15)、庄子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孔子自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可见孔老夫子是擅长“双手左右互搏术”的高手。孔夫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服膺周公之制,身为殷商之后。木心趣论孔子“十分精致地虚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君子死不免冠,君子远庖厨,秋穿什么皮衣,冬穿什么麂皮,三月不做官,惶惶如也。父亲做坏事,儿子要隐瞒,骂人,赌咒,等等”。然而,有时天真起来,整个一老顽童。

(16)、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17)、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写作内容的限制:要求考生围绕上述材料中两个论断的“启示意义”来谈,即要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来进行思考;写作重点在于体现出考生的感悟与思考。

(18)、舜帝说:“禹啊,朕在天子之位已经三十三年了,而今是耄耋之人,精力不济,难以勤政。而你不懒惰、不懈怠,你来接朕的天子之位吧,率领百官,把天下治理好!”

(19)、译: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20)、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4、《荀子》10句经典名言

(1)、译: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2)、从1840年到1990年,这一百五十年历史时间内,是近代中国知识剧变的关键时刻,「百年千书」计划,挑出一千本影响深远,且现今读来仍有趣味、仍有阅读价值的书。将这千本书制成通用的电子书格式,以国际通用的电子书目录来散播,希望全球各地的华文阅读者,都能顺利阅读。

(3)、每部人物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4)、说明修身养性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要亲近正人君子而远离谄谀小人。这样,才会有利于自己道德的修炼进步。

(5)、德行出众的人,成为君子;有才无德人,只能是小人。有德无才,不过是庸人,有才无德却可能是坏人。

(6)、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7)、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8)、(释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

(9)、推荐书目: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必收。李零《人往低处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老子》文本部分便于诵读。李若晖《老子集注汇考》(上海辞书出版社)是深入研究的参考书。

(10)、抱残守缺,一味拘泥于既定的框架,不寻求突破与创新,是办不好事情的。

(11)、它同时说明了只有明白这一条法则,社会建设的参与才会明白思想的表达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把自己的行动都落到实处,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地实现最为稳健的发展。

(12)、好朋友不容易找到,得到了就要珍惜。朋友间相处也有技巧,别太近,太近了容易惹是非,别太远,太远了容易添生分。

(13)、先秦诸子,司马谈分为六家。然六家之中,法家出于儒,名家出于墨,阴阳出于道,实为三足鼎立。道家乃中国文化的灵魂层面,儒家主宰了中国文化的身体层面,墨家为中国文化的头脑层面。韩非言“儒墨”为“显学”;庄子黜“儒墨”,道家实为“隐学”,故先秦诸子少言及道家;道家唯杨朱隐中最显,故孟子力拒杨墨。种种迹象,皆示三分之势。儒家非墨,得庙堂之宠而完胜;法家僻儒,开同门相残之先河。墨家武为墨侠、文为墨辩,不得志于庙堂,纷纷下野。故儒墨之争,国之d争也,儒法之争,d人权争也。道家,江湖自由主义者也。

(14)、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15)、《儒效篇》,是儒家经典著作《荀子》的第八篇。儒效,即儒者的作用。

(1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17)、「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 ,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18)、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19)、人一旦被欲望控制,欲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测,多少东西都填不满,他会诱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20)、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5、荀子的至理名言

(1)、译:出自先秦《荀子·修身》。利益少,但是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2)、其次,君王依法执政,赏罚必须分明,要做到铁面无私,任人唯贤。如果触犯法律,即便是与秦始皇有血缘关系或亲密关系,也要遭到处罚。与此同时,任何人都不可以说君王的不是。

(3)、第二件事。他发明了一种办案的方法:在大堂中供奉一只独角兽獬豸,一旦发现谁有罪,独角兽就用独角顶撞谁,十分灵验。“獬豸断狱”体现了皋陶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断案如神,更彰显出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是皋陶司法的终极目标。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5)、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6)、 夫大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7)、没有人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再难的事,也是从简单开始的,再大的事也有小的方面。

(8)、船翻了才能看出谁会游泳,万马奔驰中才能看到谁御马技术精湛。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10)、推荐书目:公孙龙的学说,“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王献唐琯先生于25岁时所著《公孙龙子悬解》(中华书局)最值得推荐。栾星《公孙龙子长笺》(中州书画社)所收资料较全。金克木《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张远山《公孙龙〈指物论〉奥义》两篇文章可供研究者开脑洞。

(11)、“还有,我们要建立一个最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那就是要德与法相结合啊!”

(12)、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

(13)、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14)、(释义) 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15)、舜帝把目光停留在稷身上,说:“稷啊,百姓饥馑,你负责社稷事务,主抓农业,教人们播种各种谷物吧!”然后转向契,说:“契啊,现在百姓不亲,人伦关系不顺,你任司徒,负责对民众进行道德五常的教育吧,注意要以宽厚为本噢。”

(16)、推荐书目: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可收。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可作入门版本。

(17)、“舜帝啊,您让臣负责刑罚、监狱、法治,帝命在身,臣一定唯命是从,当好这个司法长官。臣以为,法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规则,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是上天规定了的人伦秩序,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君臣之间当和衷共济、互相恭敬、团结一致。上天用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庶人五等服装来彰显不同德行,又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种罪人。这是天意啊!

(18)、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钞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19)、但是,明君也须贤臣助。舜要为禹选一位好助手。他把目光转向那张色如削瓜的脸。

(20)、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眞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最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1)、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你先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2)、从专家推荐,到网友票选,到选书委员精挑细选,这一千本的书单,只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邀请。从下载、阅读这一千本电子书开始,台湾数位出版联盟希望引发每一位爱好阅读的人,也能开始想想影响自己的书单,从不同的角度来想究竟还有哪些书值得阅读,值得推荐。从这一千本书出发,我们希望华文电子书能够更为充实。

(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份;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不但是「人情之所必不免」,而且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这四件是互为因果的。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奏那一国的乐,他就知道是那一国的;他是从乐歌里所表现的政治气象而知道的。歌词就是诗;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需学习这些。这些诗、礼、乐,在那时代都是贵族社会所专有,与平民是无干的。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汉以来胡乐大行,那就更说不到了。

(6)、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荀子

(7)、没有这次会议,皋陶还如囊中之锥,难以脱颖而出。

(8)、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9)、“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述的是天理,不遂人的意志而发生剧烈的改变,只是按照着最基本的原理发展,这是最基本的规则,也是真正地以物质为基本一致的观念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

(10)、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1)、人一旦被欲望控制,欲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测,多少东西都填不满,他会诱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12)、(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译文):快乐的人,圣人所喜欢的,而可以善民心,他深深地感动人,他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教导他们,百姓和睦。

(13)、江湖上传说一门绝技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惠施就极为擅长这门“斗转星移”的神奇功夫。有一天他和庄周去河边钓鱼,庄周说:“鱼儿可以玩儿不用上学,真是快乐。”惠施诘问:“你丫的又不是鱼,咋知道它快不快乐?”庄周反问:“你又不是我,你咋知道我知不知道!”惠施追击:“依你的逻辑: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庄周只好给他来个傲娇任性胡搅蛮缠。然而,就是这个最佳辩手,最终成为中国逻辑史上的绝响,连篇著作都没留下来。 

(14)、善行再小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好事;坏事再小,也会伤害他人。坏事不要做,做了一点坏事,福报就可能离你远去。

(15)、被焚毁的书籍主要是与思想言论有关的,例如《诗经》,儒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等。史书则只保留了秦国自己编篡的史书,而其余各国的史书都要全部焚毁。但所幸医学以及农业方面实用性书籍得以逃过一劫。

(16)、在昨天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频繁遭遇刺杀,以及统一天下后修建万里长城的具体情况,还有在秦朝时候,长城之外的匈奴、东胡与月氏等民族的融合发展。那么,在此之后又会读到什么呢?

(17)、怎样叫作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了。那时的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分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任性儿贪多务得,伦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18)、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9)、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20)、“皋陶啊,朕任命你当法官以来,干得不错,臣民们没有闹事,是因为你彰明五刑,推广五常教育,德、法结合非常有效。施刑是为了无刑,民众和睦。这是你的功劳,做得很好啊!”

(1)、真正有本领的人,在于不去做那些不应该做、也不能去做的事情。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于不去考虑那些不应该考虑、也无法改变的事情。

(2)、桓谭《新论》作《汉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3)、不要迷信权威,对错要靠自己体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别人的观点不一定适合你,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4)、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译文据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章。

(5)、(作文365)沸腾汇聚奔涌好时代,不负韶华创造新可能

(6)、虽然被称做书,但在当时都是制成竹简或木简。竹简、木简价高,因此最后收集到的并不多。此外,虽说全部烧掉了,实际上朝廷的库存里也只有一部分。此举更多地意在限制儒家书籍在民间传播。

(7)、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8)、这里我戏仿佛教史的说法,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十一位大师巨子排排坐次,是为“一真二圣六庄严二稀有”。一真为道家始祖、“古之博大真人”老聃;二圣为先秦显学儒墨二家创始人孔丘、墨翟;六庄严中,有道家后学杨朱、庄周,墨家后学、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儒家后学孟轲、荀况;二稀有是吕不韦、韩非,以道家为体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学说的《吕氏春秋》和集道、法、术、势之大成的“帝王教科书”《韩非子》,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稀有之作。十一人中,杨朱无书,以《列子》有《杨朱》篇代之;《惠子》已佚,只能从《庄子•天下》《墨经》略知其学说一二。综合而成“10本哲学经典”。

(9)、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10)、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11)、各国均有各国的史书,如果不烧毁其他国家编篡的史书,那么其他国家的人就会追忆他们先祖的事迹,怀念往事。

(12)、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13)、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辨》第二册)

(14)、有一个说忠言的朋友比有一百个说漂亮话的有价值的多。

(15)、(判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

(16)、杜预作《春秋序》,论到《左传》,说「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这不但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所以《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并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眞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左传》著者的润饰工夫,也决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得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得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中有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成。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

(17)、《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份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9)、“哪些道德要求呢?我以为,为官者要遵循‘九德’:一是宽而栗,即既宽弘又有原则,二是柔而立,即既温良又有主见,三是愿而恭,即既谨慎又庄重,四是乱而敬,即既有才干又认真,五是扰而毅,即既善听意见又果敢,六是直而温,即既正直又不傲慢,七是简而廉,即既宏大又简约,八是刚而塞,即既刚正又不鲁莽,九是强而义,即既强勇又正义。

(20)、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1)、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2)、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荀子门下的弟子众多,韩非和辅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后因才华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一路做到了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