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荀子说过的话66句

荀子是语录体吗

1、荀子是语录体吗还是文体

(1)、荀子墓正在进行扩建,山门前立着巨大的荀子墓简介及鸟瞰图,按照鸟瞰图的标识,工程还有许多待建之处,两侧的碑廊虽已建好,但里面仅是用红砖砌起了一堵墙。墓丘在区内的最后端,有山东省文物保护铭牌,立于1977年,落款还是“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2)、《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3)、《周易》也称为《易》、《易经》,列于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外层神秘,而内蕴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西周社会各方面,具有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4)、“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5)、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秋》。荀子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战国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基本确立,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了时代的要求。此时,学术思想也由百家争鸣趋向于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荀子适应时代的要求,批判吸收了各家之长,兼取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成为战国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综观《荀子》一书,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凡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皆有涉猎,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6)、影响所及,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作家的启迪如一条红线贯穿上下。期间,直接促进了两汉散文和辞赋的发展。

(7)、总部地址:青云谱区井冈山大道1352号华龙福邸3楼

(8)、在这里,东坡提到了荀子的弟子李斯,李斯正是焚书坑儒的主持人。东坡说现在细看荀子的著作,就不用奇怪李斯为什么会到秦国去任职,因为他执行的正是荀子的观念。因为这一点,东坡对荀子颇为贬斥,而对于荀子的性恶论,东坡更为不满:“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甚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子思和孟子历代被奉为贤者,但荀子却说,使得天下大乱者,正是子思和孟子的观念,所以东坡认为,荀子是位刚愎自用的人,李斯则更为变本加厉。

(9)、《尚书》又称为《书》、《书经》。“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的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的历史。

(10)、分校地址:信州区五三西大道与赣北大道交汇处亿升广场北区7楼720—723室

(11)、《老子》是一部道家著作,又称为《道德经》,上下篇共五千言,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符合《韩非子》中《解老》、《喻老》的说法。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楚简甲、乙、丙三种《老子》,相当于今本《老子》的五分之被认为是《老子》现存最早的版本。

(12)、(解析)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戏曲文学及戏曲表白艺术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3)、②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刘鹗的《老残游记》,展示了晚清山东一带的生活现实,揭露了所谓“清宫”的暴政。(    )

(15)、《左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思想上重礼、重民,具有进步的历史观。艺术上开创了编年叙事的多种手法,长于描述战争;行人辞令温文尔雅,委婉含蓄,幽默生动,贵曲忌直;刻画出一大批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

(16)、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价值观。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

(17)、--------- ------------ -------

(18)、桓宽、刘向的散体,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杨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的大赋,赵壹的小赋(《刺世疾邪赋》等)无不吸取了诸子百家作品的营养。

(19)、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是《四书》时代。

(20)、西汉时期,荀子影响不及孟子,但地位和孟子不相上下,大体上是荀、孟并尊。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荀子和孟子并为《孟子荀卿列传》,认为二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刘向在《孙卿新书叙录》中说董仲舒曾“作书美荀卿”,还认为与二人同时代的诸子中,只有荀、孟是尊孔的。司马迁和刘向对荀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东汉,荀子的地位就不及孟子了。扬雄尤尊孟子,对荀子只以“同门异户”(《法言·君子》)作一轻描淡写,虽未作贬斥,然而对待荀子和孟子的态度已经有了不同。到了王充作《论衡》时,荀子的地位就低于孟子了。唐代以降,荀学受到了世人的重视。韩愈在《读荀子》中认为荀子“大醇而小疵”,“与孔子异者鲜矣”,虽然不及“醇乎醇者也”的孟子,但基本上对荀子进行了肯定。杨倞则第一次为《荀子》作注,认为它“羽翼六经,增光孔氏”,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同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人对荀学的弘扬都作出了贡献。宋明时期,由于荀子的思想与理学家们的理论格格不入,理学家们便对之大加排斥,认为他“大本已失”(程颐语)、“全是申韩”(朱熹语),荀子遂被打入了冷宫。明中叶后期,随着思想的解放,才有人把荀子从冷宫中解禁出来,为之翻案。比如归有光就对荀子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说:“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顾其为书者之体,务富于文辞,引物联类,蔓衍夸多,故其间不能无疵,至其精造,则孟子不能过也。”(《荀子叙录》)思想大师李贽也对荀子大加褒扬:“荀与孟同时,其才俱美,其文更雄杰,其用之更通达而不迂。”(《荀卿传赞》)二人都认为荀子的成就不在孟子之下,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孟子,评价甚高。在他们的努力下,荀子渐渐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清一代,理学式微,荀子逐渐为世人重视,特别是乾、嘉时期,对荀子的校注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荀学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清末由于政治的原因,有人对荀子大加非议,甚至有“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仁学》)的说法,但荀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2、荀子说过的话

(1)、《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相近。今本《中庸》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名篇方式不同于《大学》,不是取首句关键词为题,而是统摄全章内容,以题概篇。

(2)、朱熹是理学大家,说话较为公允,他认为不应当把李斯的所为都追根溯源到荀子的头上:“如世人说坑焚之祸起于荀卿。荀卿著书立言,何尝教人焚书坑儒?只是观它无所顾忌,敢为异论,则其末流便有坑焚之理。”(《朱子语类》)朱子的这几句话说得倒有道理,他说荀子写了那么多的著作,他从来也没让人们去焚书坑儒。

(3)、“三言”属于宋、元、明三代短篇小说的选集,“二拍”则是凌切蒙初个人的创作。(    )

(4)、(吉安分校) 张老师17770622088

(5)、《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源于唐代李复言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

(6)、分校地址: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160号汉庭酒店

(7)、《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8)、http://jiangxi.kdscom

(9)、荀子又是一位优秀的辞赋家。其创作的《成相》和《赋》篇,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相》是荀子以民间通俗文学的形式,表达其政治思想的韵文,是抒写其内心愤懑的政治抒情诗。所谓“相”,是指古时一种击打乐器,“成相”就是一边击乐、一边演唱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以三字句、四字句和七字句为主,每节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人认为它是后世弹词之祖(卢文弨说)。《成相》一文直接影响了后来七言诗的出现,其长短句式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荀子的《赋》篇是最早以“赋”名篇的文章,在赋体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全文以《礼》、《知》、《云》、《蚕》、《箴》五篇赋和一首佹诗、一首小歌的形式,表达了荀子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五篇赋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前面是对事物的描述,类似于谜面,后面以反问排比的句式,对这种事物的功效和事理作了陈述,最后揭出谜底。《赋》语言质朴、平实雅正,描写生动形象,开后代咏物小赋之先河。其体物言志、托物以讽的写法,对后代赋家有很大的启发。

(10)、汉乐府本来是汉代的音乐机构,是当时的“中央合唱团”。汉初只有乐府令,汉武帝时建立乐府机构并向民间采集歌谣,配合乐曲演奏。魏晋以下人们将汉乐府采集配乐的歌诗统称为“乐府”,“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

(11)、同样,詹安泰也注意到了荀子文章中说理的特色,詹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中评价说:“荀子是长于说理的,每篇就题发挥,作长篇的议论,和《论语》《孟子》等书不同。他的学问很广博,各家著述,都曾过目,且又游学稷下,对于稷下大师们的学说,想也浸淫研究过,撮取各家精华,独成一家。所以他对于诸子都表示不满,作《非十二子篇》,一一骘评,谓诸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便是说明他自己的绝不是邪说、奸言和枭乱天下的东西了。他是如此自负的,因此,他的议论比较着实,而以说理严密取胜,每有所论,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时愤疾过甚,不觉言出偏激,然而,以诸子来论,他还是比较着实的。”

(12)、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代表三部:《论语》、《老子》、《墨子》。

(13)、《鸣风记》首开传奇剧用昆山腔演唱的传统,为后来昆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14)、(解析)《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本名子安,原籍钱塘(或说苏州),后迁居兴化(或说淮安,今均属江苏省)。他以《大宋宜和遗事》为蓝本,吸收了元杂剧中“水浒戏”的许多情节,经再创作而成《水浒传》。

(15)、《孟子》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16)、于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弟子子路的率直、曾皙的超逸、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也无不在这种对话之中凸现出来(《论语·侍坐》);《墨子》思想的中心是“兼爱”。

(17)、(解析)《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实,以晋国为最详。

(18)、《庄子》是一部道家的重要著作,后来成为道教经典,称为《南华经》。原有五十五篇,今传三十三篇。其中分内篇七篇为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弟子及庄周学派后学所著。内篇能够以题概篇,内容偏重于哲学论述;外篇和杂篇题目仍取首句关键词,内容侧重于社会批判。

(19)、汉代《论语》的传播有《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之分,今本《论语》综合三种版本,共计二十篇,五百余章。《论语》以记言为主,章幅短小,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书言简意赅,人物形象十分生动。

(20)、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3、《荀子》是语录体吗

(1)、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也具有其他动物所具有的本能,所以必须强调道德教育,来引导人类“向善”。

(2)、分校地址:月湖区永盛百货步行街川妹火锅旁(啄木鸟楼上)

(3)、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朱熹说:“《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礼记》虽然只是解说《仪礼》,但由于涉及面广,影响超出了《周礼》和《仪礼》。

(4)、这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两种说法给予我们的启示。人性究竟如何,恐怕不是最重要的。

(5)、《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6)、儒家的六部经典的合称,又称为“六艺”。即“五经”加《乐经》,《乐经》失传,实际流传的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

(7)、司机的急刹车打断了我的思绪,因为马路中间摊满了麦秸,麦秸的主人旁若无车地站在路中央,用木杈翻倒着自己的胜利果实,直到车驶到近前,才让到马路边上,惬意地欣赏着过往汽车替自己压麦秸。我不清楚这样压出的粮食是否会饱含尾气,但而今的国货食品少有不让人担忧着,看来沾上些尾气和泥土也算不了什么。显然,麦秸的主人完全不在意这些担忧,他时不时地用木杈翻动一下被车碾平的麦秸,其动作从容不迫,脸上显现着怡然自得的表情,看上去是如此和谐。

(8)、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作者应是史官,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9)、《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二程宣扬“《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10)、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也是第一个文学百花齐放的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他们的作品。历年来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等大家流派考查频率都非常高,需要同学们重视。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知识点梳理出来,方便同学们记忆。

(11)、《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由吕不韦招集门客撰著编纂而成。写作目的是适应形势需要,为天下统一造舆论。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策划、撰写和编排都有精密的构思,体例堪称完备。

(12)、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贯通多个时代的通史,《汉书》以后都是断代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五史”。

(13)、上234省道行驶七公里到达兰陵镇,出镇不足两公里,在南王庄村东找到了荀子墓,之前查各种资料记载都是说荀子墓在兰陵镇,未见任何记载在此村东。

(14)、为什么到了荀子时代,他的语言变得如此有气势,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先秦散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为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个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15)、《荀子》是一部兼容法家思想的儒家著作,基本上是荀子自撰。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为三十二篇,定名为《荀卿新书》。唐代杨倞为之作注,改称《荀卿子》,宋以后始称《荀子》。清王先谦为之作注,成《荀子集解》。

(16)、《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孙子思作。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北宋二程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南宋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

(17)、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18)、南北朝时期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的轶事小说,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梁朝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为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是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史料。刘孝标注征引繁富,引用书籍达四百余种。

(19)、荀况是儒家学派的后起之秀,其代表作品《荀子》使议论文从语录体的维谷走向专题性的论说文。

(20)、荀子思想独特而所涉广泛,既有自然、人伦方面,也有政治、教育方面。此外,荀子还在经济方面主张强本节用,开源节流,这点与墨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也是对社会非常有益的主张。

4、荀子是不是语录体

(1)、《清忠谱》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戏曲文学及戏曲表白艺术的特点。(    )

(2)、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3)、《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篡而成,主要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及当时人的对话,也有弟子互相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言论。

(4)、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五十岁时,始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荀卿三为祭酒,后遭齐人谗言,遂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卿废居兰陵,晚年“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

(5)、(精析)A王安石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6)、《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中期儒学独尊,儒家原始著述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